原文: 鸣鸠喔喔屋上啼,东邻西舍把锄犁。
儿家兄弟久边戍,数亩山田空草畦。
山田况是多硗确,无人无牛废耕作。
母今年老女未笄,门户萧条转衰薄。
掩面含羞学种田,道傍观者尽垂怜。
去年潦旱妨秋稼,尽鬻裙钗输税钱。
春来依旧愁辛苦,窃向田头拜田祖。
黄葛衣吹野草风,青蒲笠带山花雨。
路逢边使忽悲伤,闻道儿兄死战场。
欲收兄骨向何处,女身不及东家郎。
王恭(1343-?),字安仲,出生于长乐沙堤,家境贫寒。年少时游历江湖,中年后隐居七岩山,过了二十多年的樵夫生活,自称“皆山樵者”。他擅长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文士一起创作,名声很高。诗人王曾为他写了《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已经六十岁的王恭因为儒士的推荐被任命为翰林待诏,负责修订《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参加了高级考试,获得了高第的成绩,被授予翰林典籍的职位。不久之后,他辞去官职回到了故乡。王恭的诗才出众,思维敏捷,一挥而就,他的诗风多以凄婉的情感表达为主,隐喻深刻。他是闽中地区的十大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以及《风台清啸》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