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
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
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
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秦筝。
落红。
天气暖犹轻。
洗耳为渠听。
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
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
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译文:喜欢那个对着酒摊的少年,将深深的情思寄托于高雅的曲调之中。琵琶奏出春日百鸟鸣唱相和的音乐,白天喧嚣不已,夜晚则安静下来,只有年老的凤凰独自哀鸣。写出了自然的音律,连眼中的蓁筝之音也无法与之相比。
花瓣飘落,天气渐暖,认真地听着乐师演奏。想到了昭君出塞时的寒风凄凉,浔阳江头商人妇在月色下的孤寂,感觉像是醉了,却很清醒。偏爱安静的窗户,一曲结束,明白了曲中的深情。今天相遇却不知将来在何处再相见,下了一会儿的雨也停了,天气也晴朗了。
注释:当垆:对着酒摊
律吕:指乐律或音律
蓁:一种弦乐器,如筝
落红:落花
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围绕着乐曲和听者两个方面展开。上片主要描述了乐曲方面的描写,包括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以及乐曲声律的高雅等。这部分侧重于正面描写和直接描写,通过描写乐曲的各个方面来展现其美妙之处。
下片则从听者的角度来描写,包括气氛感受、典故联想和景色渲染等。这部分侧重于侧面描写和间接描写,通过描写听者的感受和联想来展现乐曲所带来的情感和意境。
作者对于“关塞风寒,浔阳月色”这两种曲调和意象特别敏感。即使在“天气暖犹轻”的“落红”暮春季节,孤冷心绪被琵琶女的“旧谱与新声”挑拨得愈发凄楚。这表明作者对于这两种曲调和意象有着深刻的感受和理解。
文章还提到了作者张伯淳的背景和情感。他是由宋入元的士子,前朝的败亡使他怀抱着一种被弃无靠的漂泊感。听到曲终后,他感到一种知音的感觉,一种借酒浇愁之后的欣慰满足感,尽管他的愁绪仍未消散。他从昭君出塞和浔阳江头商人妇的故事中找到了共鸣,感受到了他们的孤独和沦落,因此他认为这首琵琶曲是真情流露的产物,远非虚假热闹的秦筝之声可比。他认为不论是烦人的百喙春和还是寂静的沙漠,只要有这首琵琶曲老凤孤鸣就足够了。
整篇赏析通过描述乐曲和听者的感受,展现了乐曲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作者对于乐曲的理解和感受使得这首琵琶曲成为了真正能够传情的作品。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赏析详情»
张伯淳(1242—1302),字师道,号养蒙,崇德(今浙江桐乡)人。他的祖父张汝昌曾任迪功郎官,与石门酒官张子修为邻,两家都有美丽的池馆园林,被称为东西园。他们经常结社觞咏,被称为东西二张。张伯淳的父亲张琥是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的进士,后来担任朝议大夫和崇德开国男爵。他与赵孟頫是亲戚,两人的才华相互欣赏。张伯淳9岁时举童子科,因为父亲的关系,他被任命为迪功郎和淮阴尉,后来改任扬州司户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