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本文是对一首诗的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诗的第一句用夸张的词语“千寻”来形容峰上古塔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描绘了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展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感。后两句则继续写景议论抒情,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诗中加入了“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整首诗的精华在于前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中有“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诗中的“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也表达了其声闻遐迩的气势。虽然是铺垫之笔,但也不可等闲视之,实际上是景语中的高唱。诗人在用典时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诗中却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在用典时常有点化,这里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典失误来解读,恐怕有另外的指向。
第三句“不畏”二字是峻语,气势夺人。诗中用典,将浮云比喻为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中有:“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诗中的“浮云遮望眼”即借用了这个意象。诗人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想要成就大事业,最可怕的就是“浮云遮目”和“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恰败于此。诗人在这首诗中已经展现出了他的用心。
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来提升诗境,表达了高瞻远瞩的态度。整首诗通过描绘景象和议论抒情,展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