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被称为“京郊第一胜地”。文章以简洁的文字描绘了满井的美景,并融入了抒情和寓意的元素。
文章开头就展现了作者独特的文学主张,他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学格套,追求发人所不能发的创作风格。尽管文章的主题是春游,但开头却写到了不能游的情况。作者以恶劣的气候和无法出游的境况作为游记的开头,与后面将要描绘的春色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城内与城外的差异,也表达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大自然的向往。
在文章的结构上,这种开头的设计更能体现出作者的创作主张。这种出人意料的笔法展现了作者的性灵和意趣,也显示了他与常规的文学追求不同。
从第二段开始,作者突然转向描写春游的景色,没有过渡性的语句,显得突兀。这种突兀的转折反映了作者思绪的跳跃。作者简洁地交代了出游日期、地点和行走路线,使文章更加干净利落。
接下来,作者按照游人的观赏习惯,从远处到近处、从整体到细节,描绘了满井的春色。他先写了远景,描述了高柳夹堤、土地微润的景象,给人一种宽广开阔的感觉。接着,作者写到了近景,描绘了如画的景物,如“柳条舒未舒”和“麦苗如浅鬣寸许”。这些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悦和对早春景色的欣赏和赞美。
整篇文章通过描绘满井的春色,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由的向往。作者通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景物之中,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以简洁的文字描绘了满井的春色,展现了作者独特的文学主张和对自然的热爱。通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作者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诗文: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