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岩竹的品质,展现了竹子的顽强和执着。诗中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岩竹形容为“咬定青山不放松”,表达了它的神韵和生命力。诗人还通过描绘岩竹经历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成了英俊挺拔的身姿,并且从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进一步展示了岩竹的坚韧品格。同时,诗人郑燮的绘画也将竹子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细长的竹竿和青翠欲滴的竹叶,都用水墨勾勒出高标挺立、特立独行的形象。因此,这首诗表面上是在描写竹子,实际上是在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以及他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表达了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的勇敢和坚强,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这首诗中的竹子有一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子,也不是静止的竹子,而是岩竹,是风竹。在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象征着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而风则代表着恶势力。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在这里顿然而出。此时,我们面前挺立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在恶劣环境下生长,在危难中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扎根于破碎的岩石中,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整体描写了竹子和作者的高风亮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