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在唐朝时期,宫市的腐败问题日益严重,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困扰。白居易作为一位文人官员,深知宫市的黑暗面,也深感人民的痛苦。因此,他决定以自己的文字力量,揭露宫市的丑恶,表达对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卖炭翁》是白居易在写作《新乐府》时创作的第三十二首诗。这部诗集是在唐宪宗元和初年(公元806年)创作的,正值宫市问题达到顶峰的时期。白居易对宫市的情况了如指掌,他亲眼目睹了宫市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深感愤慨和无奈。

《卖炭翁》以一个卖炭人的形象为主线,通过描写他的艰辛生活和内心的善良,展现了人民的辛酸和坚韧。这位卖炭翁虽然生活贫困,但他却始终保持着善良和正直的品质。他不愿意以不义之财来换取富裕,宁愿过着清贫的生活。他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那些更加困苦的人,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善良。

通过《卖炭翁》,白居易希望唤起人们对宫市问题的关注和反思。他用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人民的苦难和对正义的追求,呼吁社会关注人民的疾苦,呼吁官员们正视宫市问题,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

《卖炭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感人至深的情感表达,成为了白居易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揭示了宫市问题的丑恶,更展现了人民的坚韧和善良。这首诗通过艺术的手法,唤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成为了唐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诗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红绡 一作:红纱)


相关标签:乐府写人同情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