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城下路的鉴赏

鉴赏
此词是作者对历史和社会变迁的思考和对人生选择的抉择。作者认识到历史和社会是虚幻变化的,古人的坟墓变成了今人的耕田,昔日的江河流水如今变成了人家的住所。社会动乱和太平相互交替,整个人生充满了劳碌奔忙和疲惫。在这样的社会历史中,作者面临的选择只有两条路:一是隐居深山做隐士,一是沉溺于酒乡做酒徒,因为仕进之路已经被堵塞。然而,作者追思古人,发现历史上的所谓高人隐士多是虚伪的,他们最终都会被现实撕下伪装。因此,唯一的选择就是像刘伶那样沉溺于酒乡,尽情享受生前的快乐,不再在乎死后是否有名声。然而,作者表面上看破红尘,实际上他难以真正看破和忘记名利,否则他不会如此激愤。

词中还提到了自然界的变化比人事变化更为缓慢。如果自然界都发生了变化,那么人事变化就更加剧烈了。沧海桑田的典故正是指这种情况。词的前六句写了自然界和人事两方面的变化,墓地变成了田地,有人在耕种;水变成了陆地,有人在居住。接下来的两句“黄埃”则揭示了人们对于这些变化的无视,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一切地奔忙。词的结尾以一问句收束,讽刺地指出了这种执迷不悟的行为。

词中还提到了“六国扰”和“三秦扫”,概括了七雄争霸到秦帝国的统一,以及秦末动乱到汉帝国的统一的过程。词人说,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所有人都被卷入其中。最初,词人还以为在商山中还留下了东园公、角里等隐士,但后来发现他们也被现实所迫,不得不放弃隐居的生活。

整首词通过描绘历史和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们对于变化的态度,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选择的思考和对于现实的不满。词中运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使得词的意境更加深远。


诗文: 城下路,凄风露,今人犁田古人墓。岸头沙,带蒹葭,漫漫昔时流水今人家。黄埃赤日长安道,倦客无浆马无草。开函关,掩函关,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
六国扰,三秦扫,初谓商山遗四老。驰单车,致缄书,裂荷焚芰接武曳长裾。高流端得酒中趣,深入醉乡安稳处。生忘形,死忘名。谁论二豪初不数刘伶?


相关标签:咏史怀古伤今抒怀将进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