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出生于汝南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他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在秦朝,他参与了制定法律,统一了车轨、文字和度量衡制度,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
然而,李斯的命运在秦始皇死后发生了转折。他与内官赵高勾结,伪造遗诏,迫使秦始皇的儿子扶苏自杀,并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然而,这一行动引起了赵高的忌惮。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李斯和他的父亲被赵高所陷害,被腰斩于咸阳,并夷灭了他们的三族。这个悲惨的结局结束了李斯的生命。
韩非是战国末期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比李斯大得多。然而,正当李斯步步高升的时候,秦王却十分喜爱韩非的才华。韩非继承了荀子的学说,并在此基础上,将慎到的“势”,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结合起来,并加以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君主专制理论。
韩非回到韩国以后,看到韩国太弱,多次上书献策,但都未能被采纳。于是,韩非发愤著书,先后写出《孤愤》、《五蠹》、《说难》等。他的书传到秦国,由于讲的都是“尊主安国”的理论,秦王非常赞赏韩非的才华,并表示:“我要是能见到此人,和他交往,死而无恨。”
不久,因秦国攻韩,韩王不得不起用韩非,并派他出使秦国。秦王很喜欢韩非,但还没有决定是否留用。然而,李斯知道韩非的本事比自己大,害怕秦王重用他,对自己的前途不利,于是向秦王讲韩非的坏话。他说:“韩非是韩王的同族,大王要消灭各国,韩非爱韩不爱秦,这是人之常情。如果大王决定不用韩非,把他放走,对我们不利,不如把他杀掉。”秦王轻信李斯的话,把韩非抓起来。
根据秦国法令的规定,狱中的囚犯无权上书申辩。韩非到秦国以后,又得罪了姚贾。姚贾为秦国立过功,深得秦王的重用,被任命为上卿。韩非却向秦王说,姚贾出身不高贵,当过大盗,在赵国做官时被赶跑了,认为用这样的人是很不应该的,使得秦王很扫兴。事后秦王又向姚贾问起韩非,姚贾当然不会讲韩非的好话。在李斯和姚贾的串通下,韩非没有办法,只好吃了李斯送来的毒药,自杀而死。
从此以后,李斯没有对手,更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为秦王统一六国出谋划策了。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割据局面,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一个东到大海,南达岭南,西至甘青高原,北至今内蒙古、辽东的空前的大一统国家。秦王,这时已称为秦始皇了。为了巩固这个统一的国家,李斯也是做了一定贡献的。
总的来说,韩非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才华和学问远远超过了李斯。然而,由于李斯的嫉妒和阴谋,韩非最终不得善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嫉妒和阴谋只会毁灭别人的同时也会毁灭自己。
李斯生平争议详情»
成熟。现在正是统一天下的好时机,陛下应该抓住机会,奋力一统天下。”秦王听后,对李斯的观点很赞同,决定采纳他的建议,开始了秦国的统一战争。
李斯在秦国的政治生涯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主张实行法家的政治理念,强调法律的严明和权力的集中。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如“焚书坑儒”、“车同轨,书同文”等,以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管理。他还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修筑长城等,使秦国的国力大大增强,为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斯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政治上,还体现在文化上。他主张推行统一的文字和书写规范,制定了小篆的标准字形,使得文字的传播和交流更加便利。他还修订了《尚书》、《礼记》等经典著作,使之符合秦国的政治需要。他的文化改革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为中国的文字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斯的才华和贡献得到了秦王的高度赞赏,他被任命为秦国的丞相,成为秦王的亲信和重要顾问。在他的建议下,秦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推行均田制、修筑连接南北的大运河等,进一步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管理。秦国在李斯的领导下,逐渐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最终实现了统一天下的伟业。
李斯的一生充满了辛酸和奋斗,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认为人的才能和智慧本来就差不多,关键在于抓住机会和选择合适的环境。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为中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和努力,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李斯人物经历详情»
李斯是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在秦代担任重要职务,对秦国的统一和治理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斯早年担任郡小吏,后来向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并成功入秦。最初,他被吕不韦任命为郎官。后来,他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就帝业,并被任命为长史。秦王采纳了他的计谋,派遣谋士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并任命他为客卿。在秦王政十年时,由于郑国的间谍进入秦国,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书《谏逐客书》阻止这一行动,得到了秦王的采纳,不久后被任命为廷尉。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李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秦国统一天下后,他与王绾、冯劫一起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了相关的礼仪制度,被任命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并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他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了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秦始皇死后,李斯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使秦始皇的长子扶苏自杀,立秦二世胡亥为皇帝。然而,后来他因为赵高的嫉妒而遭到迫害,在秦二世二年时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连带其家族被夷三族。
李斯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化人物。他在秦国的统一和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秦始皇的帝国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的一些政策和行动也引起了争议,尤其是对于文化和知识的压制。无论如何,李斯的影响力和地位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可忽视的。
李斯介绍详情»
李斯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实践法家思想。在秦王政重新重用他之后,李斯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伟业,这符合了历史发展的趋势。随着秦朝的建立,李斯被任命为丞相,继续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以及促进经济和文化发展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李斯建议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度。他还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并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这些措施都以法家思想中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为指导。然而,尽管李斯在他生平的后期将法家思想推向了极端化,但他仅仅是一个提出者,而不是一个完全的执行者。此时的李斯已经彻底蜕变,他写下《督责书》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迎合秦二世的意愿,希望得到容忍。因此,可以说此时的李斯已经不再追求以法治国的志向,他已经不再代表法家思想。因此,关于李斯后期思想是否应该归入法家体系,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总的来说,李斯归根结底仍然是法家思想的最完全的执行者。
李斯的一生充满了政治智慧和勇气。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统一六国和巩固秦朝政权上,还体现在他对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推动上。他的建议和努力为秦朝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基础。尽管他在后期的思想转变引起了争议,但无可否认的是,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斯的一生是法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体现。法家思想强调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认为只有通过强大的中央政府和严格的法律制度,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李斯在实践中不断推动这些思想,并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政治才能和远见,还在于他对法家思想的坚持和推动。
总的来说,李斯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一生充满了对法家思想的实践和推动。尽管他在后期的思想转变引起了争议,但他的贡献和影响无可否认。他的努力为中国历史的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是法家思想的最完全的执行者之一。
李斯评价详情»
转变。李斯在这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如《秦律》、《秦令》等,以确保统治的稳定和统一的实施。他还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统一货币制度、统一度量衡标准等,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统一的管理。他还积极推行农业发展政策,提倡耕地的开垦和农业生产的提高,以保障国家的粮食供应和经济的繁荣。
李斯在政治上的才能和智慧使得他成为了秦国的重要谋士和决策者。他在军事上的才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提出了“兵贵神速”的战略思想,主张快速出击、迅速攻占敌方要地,以迅猛的攻势打击敌人的士气和意志,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他还提出了“以战养战”的思想,主张通过连续的战争来消耗敌人的力量,以达到最终的胜利。这些战略思想的实施,使得秦国在短时间内就能够迅速地灭掉六国,实现了统一天下的伟业。
李斯的才能和贡献使得他成为了秦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和政策对于秦帝国的建立和统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智慧和决策能力使得他成为了赢政的得力助手,为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智慧使得他成为了秦国的丞相,为秦帝国的管理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思想和政策对于秦帝国的管理和统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智慧和决策能力使得他成为了赢政的得力助手,为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智慧使得他成为了秦国的丞相,为秦帝国的管理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之,李斯是一位具有卓越才能和智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思想和政策对于秦帝国的建立和统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智慧和决策能力使得他成为了赢政的得力助手,为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智慧使得他成为了秦国的丞相,为秦帝国的管理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李斯的一生充满了辛勤努力和奋斗,他的贡献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
李斯人生转折详情»
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散文作品,被誉为千古名篇。这篇文章是在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写成的,当时韩国为了阻止秦国的进攻,派遣水工郑国入秦修灌渠。然而,秦王嬴政在宗室大臣的怂恿下,不明智地颁布了逐客令,将李斯等人也列入逐客之列。为了谏止逐客,李斯写下了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站在跨海内、制诸侯,成帝业的战略高度,紧紧抓住秦国利弊得失这一要害立论。文章一开始就直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认为逐客是错误的。接着,李斯引用了历史上的例子,如春秋时期的缪公求士和战国时期的昭王得范雎,来论证秦国发展壮大的历史事实。他从正反两方面极力论证了以客之功。然后,他又对比了当前人们喜好非秦所产的四方享乐之物,而对取人却排斥非秦者,逐客为客的错误。他指出,人们重视的是色、乐、珠玉,而轻视的是人民,这是错误的。接着,他通过分析,强调了这种错误的严重性。
整篇文章的立意高远,议论恢宏,不空谈,笔锋犀利,说理透辟,首尾贯通,一气呵成。在语言上也极富文采,如“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既严密整饬,又灵动多变。同时,文章具有明显的辞赋化倾向,词采富丽,具观赏美,抑扬铿锵,具音节美。
这篇谏书一经呈上,立即打动了雄才大略同时也刚戾自专的秦王嬴政,遂取消了逐客令。这对于以后顺利实现秦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谏逐客书》可以说是语言运用艺术的直接实用性与审美价值高度统一的力作,历来为人们所宝重。
李斯作品集述详情»
李斯,一个战国时期的伟大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悲剧。他出生在上蔡郡,最初只是一个小吏,但后来他成为了秦始皇的重要助手,帮助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伟业。因此,他被尊称为“千古一相”。
李斯的故居有两处,一处位于今天的上蔡一中附近,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另一处则是位于上蔡县城西南5公里处的李斯楼。尽管李斯出身平民,但他仍然保持着朴素的生活方式。即使在担任楚国管仓库小吏的时候,他还是会在自己的院子里种些蔬菜,参加劳动。至今,他故居的地方还有一口他浇菜用的水井,被后人尊称为“李斯井”。
然而,李斯的一生并不幸福。在公元前208年的七月,他被赵高带人斩首于咸阳。赵高还带人来上蔡抄了李斯的家,进行了残酷的“挖地三尺”,甚至达到了丈余的深度。久而久之,这个地方就变成了一片芦苇丛生的坑塘,被后人称为“李斯坑”。李斯故居的东门外是一片水草丛生的沼泽,树林茂密,荒草丛生,成群的肥兔在那里出没。李斯在公务之余,经常与他的儿子一起到那里打猎。即使在被杀之前,他仍然念念不忘这个地方。自秦朝至今,人们在清明节扫墓时不在坟顶上放置祭物,原因是李斯被杀时没有头。这是为了让李斯楼的人们永远记住李斯被赵高杀害的冤案。
李斯的墓位于蔡国故城的西南部,靠近李斯楼的东南角,是一个高大的土冢。墓的四周砌有石阶,墓前树立着墓碑,上刻着“秦丞相李斯之墓”。墓的四周风景优美,松柏掩映,花木丛生。墓西不远处有李斯跑马岗和李斯饮马涧。据传,李斯年轻时经常在这里骑马奔驰,马渴了就在涧沟中饮水。后人便称这个地方为跑马岗和饮马涧。整个墓区岗岭高耸,涧水清澈,云雾缭绕,鸟语花香,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
唐朝的诗人胡曾专门为李斯的墓题诗,他的诗中写道:“上蔡东门狡兔肥,李斯念念不忘此地。在去刑场的路上,李斯含着热泪对他的儿子感叹说:‘我再想和你出上蔡东门牵黄犬逐狡兔还能得到吗?’”李斯楼是李斯的乡下故居,李斯被害后,他的幼子在亲朋的保护下得以幸免,藏匿在李斯楼。直到现在,李斯楼村的居民都姓李,自称是李斯的后代。李斯楼周围有茂密的松柏树和花木,墓西不远处有李斯跑马岗和李斯饮马涧。整个墓区岗岭高耸,涧水清澈,云雾缭绕,鸟语花香,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
李斯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为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尽管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但他的事迹和故居至今仍然被人们铭记和纪念。无论是李斯井、李斯坑,还是李斯墓和李斯楼,都成为了人们缅怀李斯的地方。他的故事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李斯墓地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