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穆,字公叔,一字文元,出生于东汉时期的南阳郡宛(今河南南阳市)。他是丞相朱晖的孙子。年轻时,他考中孝廉。在顺帝末年,大将军梁冀派他负责典兵事务。在桓帝时期,他担任侍御史的职务。
由于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朱穆写了《崇厚论》和《绝交论》等作品。这些作品表达了他对时代风气的批评和对友谊的看法。
在永兴初年,朱穆被任命为冀州刺史,负责平定起义和救济灾民。然而,他因得罪了宦官而被罚为刑徒。这引起了一千人上书为他申冤的声浪,最终他被赦免并回到了家乡。
在家乡居住了几年后,朱穆再次被任命为尚书。他曾上书请求废除宦官的权力,但未能实现。由于忧愤交加,朱穆最终因此而去世。
朱穆(100~163)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学者,他出生于南阳宛(今河南南阳),家世显赫,初次参加孝廉考试后成为侍御史。后来他被任命为冀州刺史,但因为弹劾权贵和抑制豪强而受到诽谤,被关进监狱受罚。然而,他后来被征召为尚书,一直居住在宫中数十年,坚守着正道。他素食布衣,家中没有多余的财富,他的思想和道德品质受到人们的推崇。当时的人们称他为“兼资文武,海内奇士”。
蔡邕在《朱公叔谥议》、《鼎铭》、《朱穆坟前方石碑》等文中对朱穆的操守多有赞扬。朱穆对当时的朝政进行了批评,指出“公赋既重,私敛又深。牧守长吏,多非德选,贪聚无厌。遇人如虏,或绝命于棰楚之下。或自贼于迫切之求”,“榜掠割肃,强令充足”。他主张改革弊政,清除宦官,选拔贤能,“减省第宅园池之费,拒绝郡国诸所奉送”。
在哲学上,朱穆发挥了道家重道返朴的观点。他否定了儒家的礼义观念,将道和理作为行为的准则。他说:“夫道者,以天下为一,在彼犹在己也,故行违于道则愧生于心,非畏义也;事违于理则负结于意,非惮礼也,故率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德性失然后贵仁义。是以仁义起而道德迁,礼法兴而淳朴散,故道德以仁义为薄,淳朴以礼法为贼也”。他重申了老子的“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的观点,赞扬了天的伟大和地的深厚,同时批评了当时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极端片面的思想方法。他说:“尚相诽谤,谓之臧否。记短则兼折其长,贬恶则并伐其善。”他认为社会风尚是一种巨大力量,“故时教俗美,则小人守正。利不能诱也;时否俗薄,虽君子为邪。义不能止也”。他指出当时的社会风尚越来越坏,而且难以挽回。他说:“先进者既往而不反,生来者复习俗而追之。是以虚华盛而忠信微,刻薄稠而纯笃稀”。在当时不良的社会风气下,只有道家重道返朴的思想才具有积极的意义。
朱穆的思想和行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章被收录在《后汉书》卷四三中。他的操守和思想被人们广泛传颂,他被誉为一位伟大的学者和思想家。
朱穆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