枚乘(?~前140)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汉族辞赋家,字叔,古淮阴人。他在秦建治时期出生。枚乘因为在七国叛乱前后两次上谏吴王而名声大噪。他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辞赋,被《汉书·艺文志》收录了他的九篇辞赋作品。
枚乘的辞赋作品以其雄浑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而著称。他的作品充满了激情和力量,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他的辞赋作品中常常描绘英雄壮丽的场景,表达了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
枚乘的辞赋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他的作品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传播,被誉为当时辞赋界的佼佼者。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对后来的辞赋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枚乘的生平和死亡,目前的资料并不详细。根据现有的记载,他生活在西汉时期,但具体的出生年份和死亡年份尚不清楚。然而,他的辞赋作品以及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关注,使他成为了当时辞赋界的重要人物。
枚乘是一位以游谈之士身份成为文学家的人,他的作品充分展现了散体汉赋的特点,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文学体裁,与诗画境界相结合并成熟起来。
在文帝时期,吴王刘濞招募了四方游士,枚乘于是仕于吴国,担任郎中一职。他曾上书谏言吴王,但未被听从,于是离开吴国前往梁国,与梁孝王刘武一起游玩。景帝即位后,召他为弘农都尉,但枚乘并不喜欢这个郡职,便称病辞职,继续游历梁国。待梁孝王去世后,他便回到淮阴。武帝在还是太子时就听说过枚乘的名字,当他即位后,便派人前往邀请枚乘,但可惜的是,枚乘已经年老,未能到达长安就在途中去世了。
《汉书·艺文志》收录了枚乘的九篇赋作,但现在只剩下三篇,分别是收录于《文选》的《七发》,收录于《古文苑》的《梁王菟园赋》和《忘忧馆柳赋》。
其中,《梁王菟园赋》曾被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称为举要以会新。但是,这篇赋的文字已经错乱不可理解,尽管近代经过黄侃的校释,勉强能够理解,但宋代的章樵早就怀疑说:“乘有两篇上书谏吴王濞的文章,通亮正直,非词人可比。当时梁王的宫室过于奢华,出入警卫森严,使得乘写下了这篇赋,必然是有所规劝的。”详细观察这篇赋的内容,开始是描述了园林的广阔,然后是林木和禽鸟的丰富,接着是士女游览的乐趣,最后是郊外采桑的妇人,基本没有一句话提到王的事情,气氛显得萧索。可见,梁王去世后,枚乘的儿子(枚)皋所写的,只是根据所见所闻而书写的。历史上记载,皋是个诙笑类俳倡,写赋虽然疾速,但并不精湛。后来的人传写时,误以为是枚乘的作品。究竟真相如何,已经很难考证了。
至于《忘忧馆柳赋》,最早出自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文词骈俪,而且两处不避汉惠帝刘盈的讳,因此被认为是后世伪托之作。因此,枚乘的赋作传世下来的只有《七发》一篇了。
《七发》是以楚太子生病为背景,吴国客人前往探望,通过客人和太子的问答形式来展开叙述。全文内容从文帝到景帝汉代的王公贵族日益奢侈腐化,精神状态也日渐萎靡颓唐的现实出发,通过对大量典型的腐败现象进行具体描述,向统治者痛下针砭,并积极地提出以要言妙道为解救之道。全文篇幅宏大,长达两千多字,是第一篇名副其实的散体大赋,在汉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枚乘以游谈之士的身份成为了一位文学家,他的赋作展现了散体汉赋的特点,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文学体裁。尽管他的作品现存不多,但《七发》这篇赋作在汉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枚乘生平详情»
枚乘是西汉时期的一位辞赋家,字叔,出生在古淮阴(今江苏淮安市西南)。他曾经担任吴王刘濞和梁王刘武的文学侍从。在七国之乱之前,他曾上书劝阻吴王起兵,但吴王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在七国叛乱期间,他又上书劝谏吴王停止战争,但吴王仍然不听。七国之乱平定后,枚乘因此而声名鹊起。景帝时期,他被任命为弘农都尉,但由于这并不是他所喜欢的职位,他因病辞去了官职。武帝即位后,他被征召出征,但因为年老,在途中去世。枚乘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辞赋,他的作品《七发》、《柳赋》、《菟园赋》等被收录在《汉书·艺文志》中。然而,后两篇赋被怀疑是伪作。
《七发》是一篇讽谕性的作品,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赋中以楚太子生病为背景,吴客前去探望,通过互相问答的形式构成了八段文字。首段是序言,通过吴客的分析,揭示了楚太子生病的原因:贪图享乐、荒淫奢侈的宫廷生活导致了病症,指出这种病无法通过药物和灸法治愈,只能通过“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之”。接下来的第二至第八段,描述了吴客用七种方法启发太子,帮助他康复。然而,前六种方法包括描述音乐之美、饮食之丰、马车之盛、宫苑之宏深、田猎之壮阔、观涛之娱目舒心,都没有起到作用。最后,吴客向太子推荐了文学方术之士,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来治愈太子的病症。这篇作品的主旨是揭示贵族腐朽生活对人身的危害,并提出了应该重用文学方术之士的观点。《七发》的辞采华美,气势壮观。其中“观涛”一节写得繁音促节,气势雄伟,令人震撼,仿佛身临其境。《七发》的出现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并对后人的创作产生了影响,形成了一种主客问答形式的文体,即“七体”。近代有人辑录了《枚叔集》。
枚乘详细介绍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