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恽(?—前45)是西汉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出生于西汉华阴(今属陕西)人。他的字是子幼,是汉族人。在宣帝时期,他曾担任左曹一职。后来,他因为揭发霍氏(霍光的后代)谋反的功绩,被封为平通侯,并晋升为中郎将。
杨恽的父亲杨敞曾两次担任汉宣帝时期的丞相,而他的母亲司马英则是著名的史学家兼文学家司马迁的女儿。这使得杨恽在家庭背景上有着显赫的身世。
杨恽的文章《报孙会宗书》被后人认为具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的风格,被视为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根据记载,杨恽在神爵元年(前61年)被升为诸吏光禄勋,位列九卿。然而,关于他的具体出生年份和死亡年份的资料目前尚不明确。
杨恽是一位当时著名的士大夫,他以轻财好义而闻名,慷慨地将上千万的财物分给他人。从小在朝中就有很大的声望。在担任官职期间,他表现出大公无私的品质,奉公守法,不偏袒私情。根据《汉书·杨恽传》的记载,杨恽的母亲司马英去世后,他的父亲杨敞娶了一位后母,后母没有生育子女,但杨恽对她像对待亲生母亲一样侍奉,孝敬有加。后来,后母去世时留下了数百万的财产,临终前,她嘱咐杨恽继承这笔财产,然而杨恽并没有将这笔财产据为己有,而是将后母留下的巨额财产分给了她的几位亲戚。在杨恽的父亲杨敞去世后,他继承了500万的财产,尽管他的经济状况并不好,但他将全部财产用于救济那些宗亲。
杨恽步入仕途后,目睹朝廷中贪赃枉法成风。对此,其他朝中的官吏视而不见,只有杨恽和他的外祖父一样,出身名门却不受污染,坚持正义,敢于在皇帝面前直言不讳,大胆揭发。他还揭发了与他的父亲杨敞有深交的朝廷元老重臣霍光的儿子谋反的事情。因此,杨恽和其他几个与他一同揭发此事的人都获得了封侯的奖赏,还被晋升为官职。他出身名门,全家都担任公卿、两千石以上的职位。在任职期间,他廉洁公正,整顿了官员的行为,杜绝了行贿现象。
然而,由于与太仆“戴长乐”发生了争执,被戴长乐检举:“以主上为戏,言语近乎悖逆”,汉宣帝将杨恽下狱,后来又释放了他,但剥夺了他的官职,使他成为庶人。
之后,杨恽退居家中,管理自己的财产,以财富来安慰自己。安定郡太守孙会宗是杨恽的老朋友,他写信给杨恽,劝他反思自己的行为,不应该满堂宾客,饮酒作乐。杨恽给孙会宗写了回信,这就是《报孙会宗书》。
在这封信中,杨恽表达了对皇帝的怨恨,对孙会宗进行了挖苦,并为自己放纵不羁的行为进行了辩解。整封信写得锋芒毕露,与他的外祖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桀骜不驯的风格非常相似。后来,当发生日食时,有人上书将责任归咎于杨恽骄奢不悔过的行为。他再次被捕入狱。在审讯中,他家中被搜出了《报孙会宗书》,汉宣帝看后大怒,判定他犯有大逆不道的罪行,将他处以腰斩之刑。这是中国历史上以文字罪人的开始!孙会宗也因此被罢官。
杨恽最终遭到了害。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不幸,但他始终保持着廉洁正直的品质,为人们树立了榜样。他的故事也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应该坚守正义,不贪图私利,为社会做出贡献。
杨恽生平详情»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史书,它的流传史也是一段曲折而有趣的故事。这部史书的作者司马迁在写作完成后就非常担心它会被当时的汉武帝焚毁,因此他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到,他希望将《史记》藏在名山之中,并传给那些通邑大都的人。这样一来,即使汉武帝想要焚毁它,也很难找到它的下落。另外,司马迁还计划让自己的后人在一些大都邑中传播《史记》,这样即使被禁止,也无法完全禁止它的流传。可以说,司马迁非常小心谨慎地保护了这部重要的史书。
然而,尽管司马迁采取了这些保护措施,直到他去世后,《史记》才稍微开始流传于世。根据《汉书》的记载,司马迁去世后,《史记》才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说明司马迁的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他的保护措施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史记》能够广泛流传下来,却是多亏了杨恽的努力。根据《汉书杨敞传》的记载,杨恽是司马迁的外孙,他的母亲正是司马迁的女儿。杨恽从小就展现出聪明才智,他的母亲将藏匿在家中的《史记》拿出来给他阅读。杨恽读完这部史书后,深深地被其中的内容所吸引,他爱不释手,每次读完都会热泪盈眶,感慨万分。
在汉宣帝时期,杨恽被封为平通侯。这个时候,他看到朝政清明,觉得是时候让外祖父的巨著重见天日了。于是,他上书汉宣帝,将《史记》献了出来,并公开发行。从此以后,天下人才得以共同阅读这部伟大的史书。
可以说,司马迁和杨恽的努力使得《史记》得以广泛流传,并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经典之作。司马迁的小心谨慎和杨恽的热爱与努力,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史记》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历史,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参考。我们应该铭记他们的贡献,珍惜这部伟大的史书。
杨恽对《史记》传播的贡献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