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诗人王献之的照片
王献之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他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诗人、画家,被誉为“书圣”。他是晋简文帝司马昱的女婿,也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子。

王献之自幼随父亲练习书法,擅长行书和草书,被称为“二王”之一。他的楷书和隶书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被张怀瓘评为第一等。他还擅长绘画,被张彦远评为“中品下”。

王献之先后娶郗道茂和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然而,他的生命却过早地结束了。在太元十一年(386年),王献之因病去世,年仅四十三岁。隆安元年(397年),他被追赠为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并被谥号为“宪”。

王献之的艺术才华和成就使他被尊称为“小圣”,并与张芝、钟繇、王羲之一起被称为“书中四贤”。他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对后世的书法和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物生平

王献之:才华横溢的文人

王献之,字子敬,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小名官奴。尽管他一直在家中闲居,但他的才华和气度超过了当时的大多数人。他年轻时就已经名声在外,被誉为高超不凡的文人。

有一次,王献之和他的两个兄长王徽之、王操之一起去拜访谢安。在谢家,两个兄长多谈世俗事务,而王献之只是随便说了几句寒暄的话。离开后,有人问谢安王氏兄弟的优劣,谢安回答说:“小的优秀。”当被问及原因时,谢安解释道:“杰出的人往往少言寡语,正因为他不多言,所以我们知道他非凡。”后来,王献之娶了郗昙之女郗道茂为妻。

王献之最初担任州主簿和秘书郎,后来转任府丞。他被选为新安公主司马道福的驸马,但他多次辞谢,最终与郗道茂离婚。谢安非常敬爱王献之,邀请他担任自己的长史。

太元五年(380年),谢安因功被晋朝封为卫将军,而王献之仍然担任他的长史。不久后,他被任命为建威将军和吴兴太守,然后被征召入朝,担任中书令。

太元十年(385年),谢安去世后,关于他的封赠礼仪在百官中引起了争议。只有王献之和徐邈一致赞同谢安对朝廷的忠诚和他所建立的功勋。王献之还上书极力陈述谢安的功绩,晋孝武帝因此以隆重的礼仪封赠了谢安。

由于长期服用散药导致身体不适,为了避免娶新安公主,王献之曾经灸足,结果导致了后遗症。最终,在太元十一年(386年),他病逝,年仅四十三岁。

隆安元年(397年),王献之的女儿王神爱(即晋安帝安僖皇后)被立为皇后,安帝追赠王献之为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并追谥号为“宪”。

王献之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才华和品德受到了谢安和晋朝皇帝的赞赏和尊重。他的早逝是文坛的一大损失,但他的名字和贡献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 王献之人物生平详情»

主要成就

此可见他的创新精神和对书法的独特理解。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至今仍被后人称颂。



王献之的书法风格独特,他的草书尤为出众。他的草书行笔熟练,流畅自如,给人以飞舞风流之感。他的草书作品《鸭头丸帖》、《中秋帖》等被誉为墨宝,被后人奉为国宝。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中对《鸭头丸帖》的评价极高,称其为“无上神品”。而《中秋帖》更是被乾隆皇帝收入《三希帖》,被视为国宝。王献之的草书作品不仅字形工整,而且富有神采,给人以惊艳之感。



王献之的书法承袭了父亲王羲之的传统,但他并不局限于一种风格,而是兼收并蓄,吸取各家之长。他能够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正是这种创新精神和对书法的独特理解,使得他能够与王羲之并列,成为魏晋时期书法界的巨子。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对后世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创新精神和独特的书法理解,为后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他的草书作品尤为出众,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他的书法作品至今仍被后人学习和模仿,他的艺术地位和声望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总之,王献之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特理解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对后世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草书尤为出众,被誉为墨宝,被后人奉为国宝。他的艺术地位和声望与父亲王羲之并列,成为魏晋时期书法界的巨子。他的书法作品至今仍被后人学习和模仿,他的艺术精神和创新思想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王献之主要成就详情»

轶事典故

不准,王徽之便说:“子敬,你不在了,我怎么能弹得好呢?”说完,便放下琴,默默地坐在一旁。这样的兄弟情深,让人感动不已。 王献之轶事典故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