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诗人萧绎的照片
萧绎

萧绎(508—554),字世诚,小字七符,出生于南兰陵(今江苏常州),是南朝梁武帝的第七子。在武帝天监十三年,他被封为湘东王,并被命令平定侯景之乱后即位于江陵。当时,大部分州郡已经被西魏占领,人口不超过三万。在承圣三年,西魏军队进攻,但帝仍然在龙光殿讲《老子》,百官穿戴戎服聆听。即使魏军到达,帝仍然继续创作诗歌。然而,当城市被攻陷时,他被魏人杀害。他在位期间为时三年,被追尊为世祖。帝幼年时只有一只眼睛,但他热爱读书,擅长书法和绘画,收藏了十四万卷书籍。然而,当城市被攻陷时,他亲自焚毁了这些书籍。他的诗歌和赋作品轻艳绮靡,与他的兄长纲相似。他的著作相当丰富,原本有一部集,但已经散佚,现存的有《金楼子》和《梁元帝集》辑本。

轶事典故

《萧绎:一个失败的人生》

生活中的萧绎是一个相当失败的人。从小一只眼睛瞎掉,他背负着生理上的缺陷,这给他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他常常因为独眼而猜忌别人,与人发生不愉快。

作为一个人子,萧绎一直秉承孝道。他不仅身体力行地践行孝道,还著书阐明自己的孝道观念,极力向后世的人们展示自己孝顺的一面。他甚至在死后被赠予“孝元”皇帝的谥号。然而,在父亲晚年,他却做出了一系列“大逆不道”的行为。

作为一个人夫,萧绎的婚姻生活并不美满。他的妻子徐妃徐昭佩是历史上著名的“徐娘半老”典故中的那个徐娘。徐娘大胆出格,屡次用化妆的方式讽刺他的独眼,并且与他人私通,将绿帽子戴在了作为皇帝的萧绎头上。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级别的一顶绿帽子了。

作为一个人父,萧绎将对结发妻子的怒气转移到了儿子身上,导致家庭伦常紊乱,最终带来了家庭悲剧。到了晚年,他先后失去了五个儿子,这让他悲痛欲绝,白发人送黑发人。

作为他人的亲兄弟,萧绎以文人彬彬的外表,却做出了极端残忍的行为,将可能对他登上皇位构成威胁的兄弟和侄子全部诛杀。历史上为了争夺皇位而骨肉相残的情况或许并不罕见,但像他这样身份与手段不匹配,言行不一致的人,绝对是空前绝后的。正如大儒王夫所说:“父子兄弟之恩”,在他这里,“可谓绝矣”。

作为一个皇帝,萧绎登基时间不超过三年。与将一个强盛的国家活活折腾到灭亡的隋炀帝相比,他似乎不必对亡国负有全责。然而,由于他所犯下的错误,他不仅没有成为一个能够保国安民的君主,反而成为了一个导致国家灭亡的君主。虽然在平定侯景之乱中,他展现了一定的政治手腕和军事能力,但很快与强大的邻国西魏发生了不愉快的冲突。在处理外交关系时,他犯下了极端愚蠢的错误,给对手找到了出兵的借口。在抵抗过程中,敌人大举进攻,数万军队团团围困住了他的城池。然而,萧绎为了显示自己的文人本色,卖弄儒雅,不忙于组织抵抗,居然还有闲情与臣下一起讲解《老子》。这种伪装的镇定很快被残酷的战争彻底击溃。不久之后,南梁帝国的都城被攻破,萧绎也随之身死国灭。

萧绎的一生充满了失败和悲剧。他在个人生活、家庭关系和国家统治方面都遭遇了巨大的挫折。他的独眼和身体上的缺陷给他带来了心理上的负担,而他的行为和决策也加剧了他的失败。他的故事是一个警示,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智,同时也要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以避免重蹈他的覆辙。 萧绎轶事典故详情»

人物生平

梁元帝萧绎是一位热爱读书和文学的君主。他拥有大量的学术著作,包括《孝德传》、《忠臣传》、《注汉书》、《周易讲疏》、《老子讲疏》、《全德志》、《江州记》、《职贡图》等。《梁书·元帝本记》称赞他:“既长好学,博综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

萧绎在政治上的成就难以掩盖他的弱点。这既与当时时代混乱的局面有关,更主要的是他个人的性格使然。历史记载他“禀性猜忌,不隔疏近,御下无术,履冰弗惧,故凤阙伺晨之功,火无内照之美。”他对待下属缺乏智慧,甚至不惧怕冒险,因此导致了一系列的失败。

在侯景叛乱时,侯景围困建康,梁各路援军集结于城外。然而,萧绎只派儿子萧方等率军万人前去救援,后又派王僧辩率舟师增援。结果,侯景攻破台城,王僧辩的舟师全军覆没。随后,萧绎命王僧辩击溃在郢州的六兄萧纶,然后再命王僧辩率军东下消灭侯景。最终,萧绎在江陵登基称帝,但形势十分孤立。

萧绎登基后,与西魏称臣,并共同灭掉了益州刺史萧纪。战事结束后,益州已经并入西魏,襄阳也在西魏的控制之下,江陵形势十分危险。承圣三年,萧绎试图夺回益州,但言辞不逊,激怒了西魏。西魏派遣于谨、宇文护率军五万南攻江陵,十一月江陵城陷,萧绎被俘并遭害。

萧绎的儿子萧方智在建康称帝,追尊他为元帝。萧绎一生盲一目,少聪颖,但喜欢读书,擅长五言诗。他拥有十四万卷的藏书,但在江陵城破时自己烧毁了这些书籍。他的著述甚多,共有二十种,四百余卷。

总的来说,梁元帝萧绎是一个热爱读书和文学的君主,他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然而,他的政治才能和领导能力却不足,导致了一系列的失败和最终的灭亡。他的性格猜忌,缺乏智慧和决策能力,使得他无法应对当时的局势和挑战。尽管他有着丰富的学术成就,但他的政治才能却无法与之相匹配。 萧绎人物生平详情»

为政举措

,他既有文学才华,又有政治野心。他的著作《金楼子》在中国文论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但同时也是梁朝灭亡的主要责任人。

萧绎对岳阳王萧詧怀有猜忌之心,甚至打算消灭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丢掉了襄阳,导致梁朝失去了这个重要的城市。随之而来的是江陵的灭亡,因为萧绎的弟弟武陵王萧纪在成都称帝时,梁元帝请求北周宇文泰袭击萧纪,结果成都被北周吞并,江陵也难逃厄运。

梁朝频繁失去疆土,并不是因为北周宇文氏的威胁,而是自取灭亡。如果不是北齐还未被消灭,关中势力不够稳固,宇文泰还未篡夺西魏政权,江南可能早就灭亡了。梁朝内部的不和也是导致溃败的原因,而不是武陵王和岳阳王的罪过。

梁元帝在发兵讨伐叛贼侯景的过程中,因为猜忌而杀害了自己的亲人,包括弟弟桂阳王萧慥、侄子萧誉,还袭击了兄长萧纶,甚至杀害了孙子辈的萧栋。而武陵王萧纪派儿子萧圆照援助萧绎时,萧绎却将其阻挡在白帝城,另一个侄子萧圆正率领部下接受他的部署,他却将其囚禁在岳阳。萧绎舍弃了最大的敌人侯景,却残害了自己的兄弟骨肉。

萧绎作为一个亡国皇帝,他本应该在历代亡国之君中享有更高的地位。然而,与隋炀帝、南唐后主等大名鼎鼎的亡国君主相比,他的人气却相对较低,几乎被历史遗忘。至今,很少有人了解他的事迹。

总的来说,萧绎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他的文学才华和政治野心使他在历史上占据一席之地,但他的猜忌和残忍行为也是导致梁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他的故事提醒我们,一个人的才华和野心并不一定能带来真正的成功,而是需要正确的判断和善良的品质来引导。 萧绎为政举措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