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本寂的照片
本寂

本寂(840年-901年),俗姓黄,名元证,又名崇精,福建蒲田县人,是晚唐时期的著名佛教名僧,也是佛教“曹洞宗”的创始人之一。他以其文辞遒丽、富有法才而闻名。

本寂于唐天复元年(901年)圆寂,享年62岁。他被葬于寺西百步的凤形坊,塔名为“福园”。在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他被加封为“宝藏元证大师”。

本寂的著作有《解释洞山五位显诀》、《住寒山子诗》等。此外,后人还辑录了《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和《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这两种存世的著作。

总结:本寂(840年-901年),俗姓黄,名元证,福建蒲田县人,晚唐名僧,为佛教“曹洞宗”始创人之一。他于唐天复元年圆寂,享年62岁,葬于寺西百步的凤形坊,塔名为“福园”。清雍正十二年被加封为“宝藏元证大师”。他的著作有《解释洞山五位显诀》、《住寒山子诗》,后人还辑录了《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两种存世。

人物生平

建捐赠资金。经过多年的修复和扩建,曹山寺逐渐恢复了昔日的辉煌。



曹山寺作为曹洞宗的发源地,对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寂和良价的禅宗思想,以及五位君臣论的阐释,为曹洞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曹洞宗的影响不仅在中国广泛传播,还传入了日本、朝鲜和东南亚等地,成为这些地区佛教的重要流派之一。



曹山寺的修复和发展也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宜黄县政府在1993年批准了曹山寺的修复计划,并于1995年完成了第一期修复工程。随后,寺院还请来了缅甸玉佛像,成为全省首座拥有汉白玉佛像的寺庙。2003年,宜黄县政府还邀请了全国佛教协会理事心亮法师担任寺院住持,进一步提升了曹山寺的地位和影响力。



曹山寺的修复和发展不仅使寺庙本身焕发出新的活力,也为当地的旅游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越来越多的游客和信徒前来参观和朝拜,为宜黄县的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曹山寺也成为了宜黄县的一张名片,吸引了更多的人们前来探寻佛教文化的魅力。



曹山寺的修复和发展是对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通过修复和发展,曹山寺得以延续其悠久的历史,传承佛教的智慧和精神。同时,曹山寺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做出了贡献。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曹山寺将继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为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寂人物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