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581-682)是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他出生在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经典,同时也广泛阅读各家医书,研究古人的医疗方剂。他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
孙思邈非常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走访并及时记录下来。他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最终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这是一部综合了他自己的经验和古代医书的医药方剂集合。
公元659年,孙思邈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这是一部系统整理了大量草药的药典,对后世的医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公元682年,孙思邈无疾而终,结束了他在医药学领域的杰出贡献。他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尊称为“药王”。
不错,那么该如何治疗呢?”孙思邈答道:“臣有一法,名为‘悬丝诊脉’,可通过细线的传动来观察人体脉搏的跳动情况,从而判断病情。臣愿意尝试一下,看是否能够帮助皇后康复。”
唐太宗听后,立即同意了孙思邈的建议。孙思邈将细线系在皇后的手腕上,然后将线的一端拉到房外,自己捏住另一端,开始观察线的摆动情况。他细心地观察着线的摆动频率、幅度以及变化情况,通过这些观察,他能够判断出皇后的脉搏情况,从而确定病因和治疗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孙思邈确定了皇后的脉搏情况,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医学知识,制定了一套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他给皇后开了一副药方,并亲自指导宫娥采女如何煎药和服药。同时,他还对皇后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进行了调整,以促进康复。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皇后的病情逐渐好转。她的体力恢复了,精神也变得焕发。唐太宗对孙思邈的医术和治疗效果非常满意,他亲自前往孙思邈的住所,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并赐予了他丰厚的奖赏。
孙思邈的“悬丝诊脉”方法在当时可谓是医学界的一大创举。他通过细线的传动,成功地观察到了人体脉搏的跳动情况,从而判断出病情和治疗方法。这种方法不仅精准而且非侵入性,对于那些不能接近患者的医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孙思邈的医术和创新精神为后世医学界树立了榜样,他被誉为“神医”,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敬仰和赞美。
唐太宗的皇后经过孙思邈的治疗,康复了健康。这不仅是对孙思邈医术的肯定,也是对他为人民健康作出的贡献的认可。孙思邈的故事告诉我们,医者应当以患者的健康为重,不断探索创新,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孙思邈历史典故详情»
孙思邈:中国古代医学巨匠
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541年),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天资聪颖,自幼嗜学如渴,对医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尽管他后来身患疾病,花费了很多家财请医治疗,但这并没有打消他从医的决心。
孙思邈少年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他在7岁时就已经认识了一千多个字,并且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西魏大臣独孤信对他非常器重,称他为“圣童”。18岁时,孙思邈立志究医,并且在亲邻中外有疾厄者中多所济益。到了20岁,他已经能够谈论老子、庄子的学说,精通道家典籍,被人们称为“圣童”,开始为乡邻治病。
隋开皇元年(581年),孙思邈见国家事务繁忙,选择隐居在太白山中。他一方面致力于研究医学著作,一方面亲自采集草药,研究药物学。他认真研读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书,并广泛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他热心为人治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新的医药学研究成果,最终撰写了医学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在北周静帝时期,杨坚执掌朝政,召孙思邈任国子博士。然而,孙思邈并不追求功名利禄,他认为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因此固辞不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唐太宗即位后,召孙思邈入京师长安。太宗见到70多岁的孙思邈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他认为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不是虚言。太宗想授予孙思邈爵位,但被他拒绝了,他仍然回到乡间为民医病。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孙思邈再次被接到帝都,拜谏议大夫。尽管这次他留在长安,但他仍然不愿意当官。为了顾及情面,他推荐了自己的徒弟刘神威,称他好学、年轻有为。高宗应允后立即安排刘神威进了太医院。
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事已高,身体也有病痛,他恳请返回故里。高宗特赐给他良驹等物,还有已经修好的房屋。孙思邈终老于故乡,为人民治病。
孙思邈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巨匠,他的医学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一生充满了对医学的热爱和奉献精神,他的成就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孙思邈人物生平详情»
十六篇,详细介绍了按摩的原理、方法和应用。他认为按摩可以调理经络、活血化瘀、舒筋活络,对于保健养生和治疗疾病都有很好的效果。他还提出了按摩的注意事项,如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按摩的时间要掌握好,不宜过长或过短;按摩的频率要适度,不宜过于频繁或过于稀少。他的按摩方法深受后世医学家的推崇和借鉴,对于中医按摩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孙思邈的医学理念强调医者的仁心和慈悲心。他认为医者应当以慈悲之心对待病人,不分贵贱贫富,不计长幼妍媸,不论怨亲善友,不分华夷愚智,对待每一个病人都应如同对待至亲之人。他还强调医者要以身作则,不计较个人的安危和名利,要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救治病人的工作中。他认为医者应当具备澄神内视的能力,能够详细观察病人的形候,准确判断病情,正确施治。他还强调医者要谦虚谨慎,不得自负己德,不得炫耀声名,不得诋毁其他医生。他的医学理念体现了中医的人文关怀和医者的职业道德,对于后世医学界有着重要的影响。
孙思邈的医学理念和贡献对于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的著作《大医精诚》和《千金要方》成为了后世医学家学习和借鉴的重要资料,对于中医的理论和实践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的医学理念强调医者的仁心和慈悲心,提出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为中心的杂病分类辨治法,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启示。他的按摩方法对于中医按摩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后世医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总之,孙思邈的医学理念和贡献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他被后世尊为“药王”,是中医药史上的重要人物。
孙思邈主要成就详情»
孙思邈的卒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根据《旧唐书·孙思邈传》,孙思邈在永淳元年去世。而《新唐书·孙思邈传》则称他在永淳初年去世。永淳年号只持续了两年,从公元682年开始,也就是永淳初年。两本《唐书》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矛盾之处,因此古今学者基本上都接受了这个说法。
然而,有人提到唐代刘肃在他的著作《大唐新语》中提到孙思邈“永徽初卒”的说法。南唐的沈汾在《续仙传》中更是称孙思邈在永徽二年二月十五日去世。这些说法引起了一些质疑。
我们认为,尽管孙思邈在他的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明确提到了他自己活动的年代,最晚只见到永徽二年为他治疗箭矢不出痼疾的功绩。尽管两本《唐书》中关于孙思邈生平的记载存在一些错误和疑点,比如显庆年间高宗召见孙思邈的记载,两本《唐书》和《唐会要》都有类似的记载,孙思邈从高宗去九成宫,与卢照邻一起住在光德坊府第等等。这些都可以证明《大唐新语》中的说法是错误的。特别是涉及到唐朝早期帝王活动的部分。根据《廿二史札记》作者的研究,他主要是搜集参考了当时各位帝王的《实录》所撰写的,因此显庆年间高宗召见孙思邈,孙思邈从九成宫去世到永淳初年是可信的。
关于孙思邈的生年,虽然目前国内外学者多认为是公元581年,但仍然存在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 生于公元581年:清代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提到,《唐书·隐逸传》中称孙思邈“少时,周洛州刺史孙思邈画像,独孤信称为圣童;及长,隐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以国子博士徵,不起。”这说明孙思邈在周朝出生,在隋朝已经长大。然而卢照邻在《病梨树赋序》中称“癸酉岁于长安见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今年九十二”,这说明孙思邈在隋朝出生。卢照邻是孙思邈的弟子,他记载了师父的话,应该不会是虚构的。但是根据《隋书》的记载,开皇纪号只持续了二十年,止于庚申年,次年是辛酉年。已经改元为仁寿年号,与卢照邻的记载不相符。另外,根据唐高宗咸亨四年癸酉年往前推九十二年,是开皇二年壬寅年,而不是辛酉年,干支也不相应。然而,如果往前推九十三年,正好是开皇元年辛丑年,这与卢照邻的记载相符。因此,卢照邻的记载可能是错误的。
2. 生于公元582年:有学者认为孙思邈的生年应该是公元582年。他们认为孙思邈在隋朝末年出生,而不是在隋朝的开皇年间。这个观点主要是基于对《隋书》记载的重新解读。
3. 生于公元598年: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孙思邈的生年是公元598年。他们认为孙思邈在隋朝末年或者唐朝初年出生,而不是在隋朝的开皇年间。这个观点主要是基于对《隋书》和《唐书》记载的重新解读。
总的来说,关于孙思邈的卒年和生年的争议还没有最终的定论。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解读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未来的研究可能会进一步揭示孙思邈的真实卒年和生年。
孙思邈生卒争议详情»
孙思邈还对良医的诊病方法做了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气质;“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得拘泥,须有制敌机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文子》一书(别称《通玄真经》),原文如下:文子曰:「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 这就是孙思邈对于良医的要求。其实,何止于医者,仅从为人的角度上来讲,恐怕要做一个有气度、有担当的人,也不悖此道吧! 孙思邈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名家,尤其对医德的强调,为后世的习医、业医者传为佳话。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而他本人,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历代医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伟大医学人物。 唐代名医孙思邈被尊为药王,他却不用动物入药。他说:“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呼!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备急千金要方》) 孙思邈人物评价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