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曾公亮的照片
曾公亮

曾公亮(998年-1078年)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军火家和思想家。他的字是明仲,号乐正,是汉族,出生在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

曾公亮于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中进士,后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他历任知县、知州、知府、知制诰、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位。他被封为兖国公、鲁国公,并在去世后被追赠太师、中书令的荣衔。他的庙号是英宗庙廷,谥号是宣靖。

曾公亮与丁度承旨合作编撰了《武经总要》,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官方编纂的军事科学百科全书。这部著作对于军事战略、战术、兵器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总结,对后世的军事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曾公亮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日期,他出生于998年,去世于1078年。

主要著述

公亮是一位伟大的作者,他的著作非常丰富多样。除了参与编撰《新唐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作品被记载下来。其中包括《英宗实录》、《元日唱和诗》、《勋德集》、《演皇帝所传风后握奇阵图》和《武经总要》。

《武经总要》是公亮和端明殿学士丁度于康定元年至庆历四年(1040~1044)承旨主编的一部兵书。这本书共有40卷,分为前后两集,是中国古代一部军事科学的百科全书。

《武经总要》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兵书,它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军事科学的知识和技巧。这本书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军事内容,包括战略、战术、兵器、军队组织等等。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性的著作,更是一本实用性的指南,为古代军事指挥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指导。

《武经总要》的编纂过程可谓是十分严谨和细致。公亮和丁度在编写这本书时,不仅仅依靠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还广泛地收集了各种古代兵书和战争经验。他们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从中提取出了最有价值的内容,并加以整理和归纳。这样一来,他们就成功地将古代军事科学的精髓集结在了一起,形成了这本宏大的兵书。

《武经总要》的影响力非常广泛。它不仅在古代被广泛传播和应用,对于后世的军事理论和实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来的军事家和将领都从中汲取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为他们的战争决策和指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可以说,《武经总要》是中国古代军事科学的一座丰碑,它为后世的军事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亮作为《武经总要》的主要编纂者之一,为中国古代军事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著作不仅丰富了古代文化的宝库,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研究资源。公亮的才华和智慧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他的作品也将继续为人们所推崇和研究。 曾公亮主要著述详情»

人物生平

财物不同,应当依法处理。”他还主张减轻赋税,保护百姓利益。曾公亮在朝中主持政事期间,以清廉正直、才干过人而受到广泛赞誉。


曾公亮在仕途上一路晋升,从大理评事到吏部侍郎,最终成为朝中重臣。他以清廉正直的品行和出色的才能,赢得了仁宗的赏识和信任。他在各地任职期间,以治理能力和公正执法著称,为百姓谋福利,维护社会稳定。


曾公亮的才能不仅体现在政务上,还表现在文学创作上。他的文章文辞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文采熠熠,才思敏捷”。他的作品多次被选入皇帝的文集,广为传颂。他还致力于教育事业,担任国子监直讲和诸王府侍讲,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子。


曾公亮的一生充满了辛勤努力和奋斗。他始终坚持正道,不愿斜封,一心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他的仕途迁升得益于他的才能和品行,也得益于他对正直和公正的坚持。他的一生是一个典范,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曾公亮的事迹告诉我们,只有坚持正道,努力奋斗,才能在仕途上获得成功。他的清廉正直和才能过人,使他得到了上级的赏识和信任,从而得以晋升。他的一生也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官员,应当以百姓的利益为重,努力为他们谋福利,维护社会稳定。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赞誉。


曾公亮的一生是充满荣耀和成就的。他以清廉正直和出色的才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事迹将永远被后人铭记,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应当向曾公亮学习,坚持正道,努力奋斗,为国家和人民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就一番伟业。 曾公亮人物生平详情»

为官经历

北宋时期,曾公亮是一位致力于革弊兴利的官员,他为富国强兵而奋斗。在天圣年间,西夏叛宋,朝廷讨论是否兴兵讨伐,但皇帝犹豫不决。曾公亮上奏《征怀书》,提出了先怀柔后征伐的策略。他认为,治理天下的根本在于采取温和的态度,否则出兵可能会无功而返,敌寇会更加猖獗而给军队带来困扰。仁宗采纳了曾公亮的建议,采取了怀柔政策,西夏最终归顺于宋朝。

在庆历年间,曾公亮针对时弊提出了“择将帅”的主张,以加强武备。他认为,选择将领应该审慎评估其才能的可用性,不应因为距离远而忽视,也不应因为地位低而抛弃,更不应因为猜疑而疏远,更不能因为罪行而废黜。他认为导致将领不称职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没有人才,而是因为选人不得其要,或者是用人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他建议在选拔将领时,应该先试用其才能,如果试用有效,才给予显官厚禄以重任,然后委以重任而不限制其行动,用其策略而不怀疑其能力。同时,他还提出了裁减冗兵的方案,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曾公亮还针对北宋吏治混乱的问题,提出了废除“磨勘法”的建议。他主张通过考核和督察来任用和升迁各级官员,即“三考有善政者,则升其官资,两任有善改者,则升其任使,无成绩者则罢黜。”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官员任用不当的问题,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

曾公亮对邻国的无端生衅总是坚决回击,不让步。在英宗时期,契丹贺正使在馆,按照惯例朝廷赐宴于紫宸殿。然而,当时英宗病情未愈,命曾公亮代为主持宴会。契丹使者认为这样是破坏了他们的尊严,因此拒绝参加宴会。曾公亮毫不客气地说:“不参加赐宴,是对君命的不诚!君主病情未愈,要求他必须亲自出席,这是出于什么心态?”使者听了这番合情合理的话后,无言可答,只好顺从地就座。在熙宁七年,契丹遣使萧禧来请求共同划分代北地区。神宗皇帝得到报告后,立即下手诏赐予韩琦、文彦博和曾公亮。手诏中说,朝廷与北虏已经保持友好关系八十年,近年来,北虏频繁制造事端,妄图来辩驳。曾公亮在给神宗的奏疏中提到:“请选派将领,整顿军队以应对敌人。”他准备随时给予挑衅者以迎头痛击。

曾公亮以其勇敢坚决的态度和明智的政策,为北宋的富国强兵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建议和行动不仅在当时取得了显著成效,而且对后世的军事和政治改革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一生都致力于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他的事迹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 曾公亮为官经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