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怀英(1134-1211年),字世杰,号竹溪,冯翊人(今陕西大荔)。他是北宋太尉党进的十一代孙,也是金朝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和史学家。
党怀英于金朝大定十年中进士,后来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被世人称为“党承旨”。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他被任命为泰宁军节度使,以宽简的政策深得人心。次年,他再次被召回担任翰林学士承旨。
泰和元年,党怀英受命编修《辽史》,他在这项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大安三年,党怀英逝世,他的遗体被埋葬在奉符城党家林,被追谥为文献。
党怀英擅长文章,尤其在画篆籀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被誉为当时的第一人。他在金朝文坛上扮演着领袖的角色,著有《竹溪集》十卷,成为他的代表作品。
党怀英,是宋初名将党进的十一代孙,出生在陕西大荔。他的父亲党纯睦是北宋泰安军录事参军,但在任上去世。由于家境贫寒,他的母亲带着他们全家迁居山东泰安。
党怀英年少时与伟大的词人辛弃疾一起拜师于毫州的刘瞻。他们被誉为“辛党”。当金人南下,山东沦陷时,辛弃疾率领众人起义,归宋抗金,而党怀英则留在金朝,从此分道扬镳。他在金朝没有得到理想的官职,于是放浪山水间,过着闲散的生活。他的才华被埋没,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直到大定十年(1170),党怀英中了进士,被调任莒州军事判官。之后,他历任汝阴县尹、国史院编修官、应奉翰林文字、翰林侍制,同时兼任国史修撰。在大定二十九年(1189),他与郝俣一起参与了《辽史》的刊修工作。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他被升为直学士,担任国子祭酒。当时他还负责修缮曲阜宣圣庙,并受命撰写碑文。之后,他又被任命为侍讲学士、翰林学士等职位,深受历任君主的赏识,成为当时金朝文坛的领袖。
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党怀英希望告老,但未被准许,改任泰宁军节度使。他在政务上崇尚宽简,深得人心。次年,他再次被召回担任翰林学士承旨。泰和元年(1201),他受命编修辽史。泰和四年(1204)8月,金朝廷命令他创作了“泰和重宝”的铭文,铸于钱币上。他的字迹圆润老到,线条流动,既柔中寓刚,又洒脱透逸,后人称之为“金泰和”,成为钱币收藏中的珍品。
卫绍王大安三年(1211),党怀英去世。他被埋葬在山东泰安奉符城的党家林中,建有党怀英墓地。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墓地遭到破坏,现在只剩下埋在村东的石人、石马、石羊等,主墓的位置已不可考。党怀英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才华和贡献在金朝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党怀英人物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