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陈傅良的照片
陈傅良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学者、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出生于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镇罗凤街道)。

陈傅良于乾道八年(1172年)中进士,后来担任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集英殿修撰等职位,成为南宋时期的名臣。他青年时期在家塾执教,后来在茶院寺的南湖塾主讲,教授了数百名学生。即使在成为官员后,他仍然在家中继续教书。

陈傅良后来被任命到湖南任职,他在岳麓书院讲学,门墙极盛。他的学术成就和影响力非常大。他的去世年份不详,但被谥号为文节。

陈傅良著有多部重要著作,包括《止斋文集》、《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等。其中,《八面锋》一书被宋孝宗赞叹,并亲自赐予书名,流传甚广。

人物生平

陈傅良是宋朝时期的一位知名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出生于绍兴七年(1137年),家族自闽徙温州瑞安县帆游乡湗村里,已经是第八代了。陈傅良的曾祖父是靖,祖父是邦,父亲陈彬是一位塾师。然而,他在九岁时父母双亡,兄弟姐妹靠祖母抚养长大,家境非常贫寒。

陈傅良在26岁时开始在温州茶院寺等地教书,他的教学方法非常出色,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学习。他不拘泥于旧说,经常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叶适曾经描述他教书的情况说:“他还不到三十岁,思想已经很成熟,他编写的教材,批判了旧有的错误观点,提出了新颖的见解。学生们听了都惊讶不已,纷纷称赞他,他的声望迅速扩大。虽然他的老师是别人,但他借用了陈氏的名字,因此他的文学作品在当时非常有影响力。”

1169年,陈傅良随薛季宣到江苏常州读书。1172年,他考取了进士,并被任命为迪功郎和泰州州学教授,但他没有赴任,继续在家乡教书。1176年,他被参知政事龚茂良推荐为太学录。1179年,龚茂良罢官,陈傅良请求外调,被任命为福州通判。他在福州为官公正,得到了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梁克家的信任,编纂了《淳熙三山志》。然而,当地有一个富户的女儿犯法,陈傅良按照法律公正地审理了这个案件,引起了豪强们的不满,他们私下勾结,诬告陈傅良专权。因此,陈傅良被罢官,被安排管理崇道观(一种闲职)。他回到家乡领取一半的俸禄,继续从事教书工作。

1184年,陈傅良被任命为湖南桂阳军知军。在等待上任期间,他在仙岩创办了一所书院。直到1187年,他才正式上任。在任期内,他推广了瑞安一带的先进农业技术,如龙骨水车、施人粪肥和牛耕等,使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农民的生活也相应得到了改善。由于他的政绩卓著,他被提升为湖南提举茶盐公事,后来又被调任转运判官。在任期间,他减免了衡、永、道三州的贡银和赋粟,增加了常平仓的收益,以备歉收之年使用以救济民众,并恢复了被官府没收的两千户异性继嗣户的家产。

1190年,陈傅良被任命为浙西提刑,第二年回京向朝廷奏事,留在京城担任吏部员外郎。他曾上书指出内廷的岁供额比熙宁年间增加了十数倍,地方都统司还要以御前军马的名义加收钱粮,导致百姓生活困难。他要求朝廷切实执行“宽民力”的政策。他的奏疏得到了宋光宗的赞许和采纳, 陈傅良人物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