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彦博(1006—1097)是汾州介休人,字宽夫。他在仁宗天圣五年中考中进士,后来累迁为殿中侍御史。庆历七年,他被任命为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他因镇压贝州王则的起义而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然而,在皇祐三年,文彦博被弹劾罢相,被调到许、青、永兴等州军任职。到了至和二年,他再次被任命为相位。嘉祐三年,他被派去判河南等地,并被封为潞国公。在神宗朝,他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并且极力批评市易法对国家体制的损害,这引起了民怨。他被派去判大名、河南府。
元丰六年,文彦博以太师的身份退休。在哲宗元祐初年,司马光推荐他担任平章军国重事。然而到了五年,他再次退休。他历经四朝,担任将相达五十年之久。他去世后被谥为忠烈。他还有一部《潞公集》的著作。
文章标题:文彦博的早年经历和抵御元昊的事迹
文章内容:
文彦博,生于北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九月二十九日(10月23日),他的祖先本姓敬,后来改姓文以避免与晋高祖石敬瑭和宋翼祖赵敬的名字相同。在他的少年时期,他跟随颍昌人史炤学习经术,史炤的母亲对他的才华十分看好,称他为“贵人”,并对他非常厚待。
天圣五年(1027年),文彦博考中进士后,历任翼城县知县、通判绛州、监察御史等职务,最后升任殿中侍御史。当时,宋夏战争逐渐升级,如果军队中有副将临阵先退或者望敌不进的情况,按照常规,大将需要向朝廷请示后才能处理。然而,文彦博认为这种做法在连年作战的情况下不适用,因为将领带兵数十万,如果不能自主处理这些事情,权力就无法集中,军法也无法严峻,很难取得胜利。宋仁宗赵祯认同了他的观点,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当时,鄜延路驻泊都监黄德和与鄜延路副总管刘平之间存在矛盾。在三川口之战后,刘平和鄜延副都部署石元孙兵败被俘。黄德和趁机诬告刘平投降西夏,并贿赂刘平的奴仆以证实他的说法。刘平一家两百多人因此被捆绑入狱。仁宗命令文彦博在河中府设立法庭进行审理。通过仔细审查,文彦博了解了事情的真相。然而,黄德和的同党图谋推翻文彦博的审理结论,甚至动员朝廷派遣另一位御史前来河中办案。文彦博坚决拒绝接纳,表示案情已经审理出结果,对方应该立即回朝廷。最终,黄德和和刘平的奴仆因此被正法。
不久后,文彦博以直史馆的身份任河东转运副使。麟州运粮饷的路线曲折遥远,而银城河外有唐朝时运粮的旧道,被废弃没有疏理。文彦博的父亲文洎在任转运使时曾考虑修复这条旧道,但未能实施就去世了。文彦博继承了他父亲的志愿,修复了旧道,并储备了大量粮饷。当西夏李元昊入侵时,他围困麟州十日,得知城中储备了大量粮饷,于是放弃了进攻。
文彦博的早年经历和抵御元昊的事迹展示了他的才华和勇气。他在处理军事事务和司法案件时表现出的果断和公正,赢得了朝廷和人民的赞誉。他的贡献为北宋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彦博人物生平详情»
文章标题:文彦博的三次改姓及其在洛阳的耆英会和因妃拜相的故事
文章内容:
文彦博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经历了三次改姓。他的先祖本姓敬,但为了避免与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名字相同,改姓为文。后来,北宋亡后,他又改回了敬姓。然而,当他在北宋立国时,为了避免与宋翼祖赵敬庙的名字相同,他又一次改回了文姓。
退居洛阳后,文彦博与富弼、司马光等十三位耆英一起,受到了白居易九老会的启发,决定在洛阳建立一个类似的耆英会。他们邀请了洛阳的卿大夫,年龄大且德行高尚的人参加,认为洛阳的风俗重视年龄而不是官职大小。于是,在资圣院建立了一个名为“洛阳耆英会”的聚会场所,并请闽人郑奂为他们画像。当时,富弼已经七十九岁,文彦博和司封郎席汝言都已经七十七岁,其他成员也都是七十多岁的高龄。他们在会上举行宴会,赋诗相互取乐。洛阳的百姓也都前来观看,因为他们头发和眉毛都雪白,仪表神态端庄美好。
据记载,宋仁宗的妻子张贵妃的父亲曾是文彦博家的门客。为了巩固自己在后宫的地位,张贵妃主动结交文彦博,并称他为伯父,以便在皇宫争宠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当时,文彦博担任枢密直学士和成都知州。有一次,临近上元节,张贵妃示意文彦博进献成都灯笼锦。成都的灯笼锦以其独特的纹样和精美的制作工艺而闻名,文彦博立即安排人制作了灯笼锦,并送到了京师。
上元节那天,张贵妃特意穿着灯笼锦做的衣服去见宋仁宗。宋仁宗看到后惊呼:“何处有此锦?”张贵妃回答说:“这是成都文彦博织造的。”宋仁宗对文彦博的才华和贡献感到赞赏,并因此提拔他为宰相。
文彦博的三次改姓、洛阳耆英会和因妃拜相的故事,展示了他在北宋时期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还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长者和耆英。他的故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年长者的尊重和重视。
文彦博轶事典故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