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1097一1143)字乔年,号韦斋,是朱熹的父亲。他的祖籍是徐州府萧县,出生于宋绍圣四年,出生地是徽州婺源(江西婺源)。他在宋绍兴十三年去世,死于建州城南环溪,葬于崇安五夫里,享年四十六岁。
朱松在宋重和元年戊戌考中进士,后来在宋宣和年间担任福建政和县尉。他曾经寄居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后来迁居考亭。他历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职务,被世人称为吏部郎府君。他被追赠通议大夫的官职,封为粤国公,谥号献靖,祀入圣庙。
然而,朱松因为强烈反对权臣秦桧的议和政策,被贬为江西饶州知州(治今鄱阳)。然而,在未到任的时候,他因病去世。
朱松政是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一位知名学者和官员。他出身于上舍,后来成为秘书省正字,之后又升任校书郎、著作郎,还兼任度支员外郎和史馆校勘。他历任司勋和吏部郎,北宋末年考中进士后,南宋初年被任命为尤溪县尉。
在绍兴初年,胡世将抚谕东南地区,发现了朱松的才干,向朝廷推荐他。于是在建炎四年(1130年)四月,朱松被调任晋江,成为石井镇的首任镇监。当时,安海港的海外交通已经相当发达。在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派遣榷税吏在港口设立津卡,收取舶税,这个地方被称为“石井津”。后来,由于东西两市争夺舶利,相互斗争,榷税吏无力制止,泉州当局向朝廷申报,得到批准在安海建立“石井镇”,并由吏部派选九品迪功郎担任镇监官。
当时正值宋金对峙的时期,秦桧在高宗赵构的支持下,力主议和,向金称臣。朱松和他的同僚们一起上书极力反对这一做法,因此得罪了秦桧和高宗。朱松自请赋闲,改任台州崇道观主。后来,由于他坚决反对权相秦桧和议,被贬任江西饶州知州,但未能到任就因病去世。
朱松早年受到二程(程颢、程颐)学说的影响,是北宋末年较为知名的理学家之一。他与著名学者胡宪、刘勉之、刘子羽等人交好。在调任石井镇期间,他经常与镇中的优秀士子们聚集在一起,讲授“理义之学”。镇民黄护为他在官署旁边建了一座名为“鳌头精舍”的场所,供他讲学。朱松成为泉州开讲理学的第一人,因此安海得到了“闽学开宗”的美誉。
朱松政是一位既有学术造诣又有政治抱负的人物。他在官场上积极推动改革,坚持自己的理念,但也因此得罪了权贵,最终以贬官而告终。然而,他的学术贡献和影响力却长久地延续下来,对于理学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的才华和勇气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
朱松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