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胡宿的照片
胡宿

胡宿,字武平,出生于九九五年,是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在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中进士,之后历任扬子尉、通判宣州、知湖州、两浙转运使、修起居注、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等官职。

胡宿在北宋仁宗、英宗两朝为官,位居枢密副使,以居安思危、宽厚待人、正直立朝而著称。他在官场上以清廉正直、公正无私的作风受到了广泛的赞誉。他常常思考国家大事,时刻警惕着可能出现的危机,以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胡宿在治理地方时,注重民生,积极推行各项改革,为百姓谋福利。他以宽厚待人的态度,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他对待下属也非常宽容和体谅,给予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胡宿在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被任命为尚书吏部侍郎、观文殿学士,担任知杭州的职务。然而,在四年任期结束之前,他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三岁。他的去世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悲痛,被追赠太子少师,并被谥号为文恭。

胡宿的一生充满了荣誉和成就,他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为北宋政府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治理理念和为官作风,对后世官员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他的墓志铭中记载了他的一生事迹,成为后人学习和纪念的对象。

生平

在仁宗时期,发生了一起宫禁偷盗案件,一名卫士夜晚进入宫禁偷盗,惊动了皇帝。这起案件牵涉到了都知杨怀敏。由于此案,杨怀敏被贬为知州任都监。然而,杨怀敏在宫内任职期间表现出色,势力逐渐倾向于朝廷内外。他通过疏通关节,拟召还自己,最终官复原职。当时,胡宿担任知制诰,负责起草诏令。然而,他拒绝起草皇帝召还杨怀敏的谕旨。他认为,卫士入宫禁偷盗一事牵涉到杨怀敏,即使不追究到死罪也是万幸,怎么能让他继续待在皇帝身边呢!因此,仁宗皇帝决定不再召回杨怀敏回朝廷。

在朝廷中,曾有一个决定,礼部每四年向朝廷推荐一批才能卓著的读书人。然而,有人认为四年时间太长,应该改为每两年举荐一次。胡宿则持不同意见,他认为两年一次的间隔太短,会使读书人四处奔走,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读书,从而荒废了学业。他建议改为每三年举荐一次。起初,大家对胡宿的意见持不同意见,不接受他的建议。然而,实行几年后,读书人们也开始觉得两年一次的举荐不便,于是采纳了胡宿的建议。

有一次,仁宗皇帝命令胡宿撰写青词,在祖先陵墓和名山大川之处祈祷,以求得皇储。然而,胡宿上疏对仁宗皇帝说:“太祖皇帝为昭宪太后临终遗言所感动,舍弃儿子魏王德昭而立兄弟太宗为皇储,他的英明神圣,遇事果断,是开天辟地以来所没有过的。陛下应该等待有了亲生儿子后再考虑立嗣的事情,这才是居安思危的措施。请陛下考察宗室中贤明的人,立他为储君,这样天下人心就会安宁了。”仁宗皇帝听了胡宿的话后深有感悟,于是不再进行祈祷。

这些故事展示了胡宿在仁宗时期的重要影响力。他在起草诏令、改革举荐制度以及对皇储问题的建议中展现出了自己的才智和见解。胡宿的言行不仅影响了朝廷的决策,也对整个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智慧和勇气为他赢得了仁宗皇帝的赞赏和尊重。胡宿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可以改变历史的进程,也可以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胡宿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