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祖禹(1041-1098),字淳甫(淳,或作醇、纯,甫或作父),一字梦得,汉族,成都华阳人。他生于宋仁宗康定二年,卒于哲宗元符元年,享年五十八岁。
范祖禹是一位著名的史学家,被誉为“三范修史”之一。他著有《唐鉴》十二卷,《帝学》八卷,《仁宗政典》六卷。其中,《唐鉴》深入研究了唐朝三百年的治乱,受到学者们的高度尊重,被尊称为唐鉴公。
此外,范祖禹还著有《宋史本传》五十五卷的文集,以及《宋史艺文志》。这些作品在当时广为流传,对于研究宋朝历史和文化都有很大的价值。
范祖禹的学术成就和贡献使他成为了史学界的重要人物,他的著作对于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为后人所铭记。
范祖禹:北宋中期著名史学家
范祖禹,北宋中期著名的史学家之一,生于仁宗康定二年(公元1041年),卒于哲宗元符元年十月初十(公元1098年11月5日)。他字淳甫,一字梦得。范祖禹从小是孤儿,但他叔祖父范镇将他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抚育。尽管如此,范祖禹仍因为自己是孤儿而感到伤心,每当别人参加喜庆宴会时,他都面容凄惨,心情抑郁。他整日里闭门读书,从不干预人事。后来到了京城汴梁,所接触的都是一时名人。叔祖父范镇对范祖禹十分器重,说:“此儿,天下士也。”
范祖禹在仁宗嘉祐年间中进士甲科。司马光修撰《资治通鉴》,范祖禹负责唐代部分的撰写工作。在洛阳十五年,他一心撰写《资治通鉴》,不事进取,赢得司马光的称赞。司马光认为他“智识明敏,而性行温良,如不能言;好学能文,而谦晦不伐,如无所有;操守坚正,而圭角不露,如不胜衣,君子人也。”《资治通鉴》修成后,司马光推荐范祖禹任秘书省正字。当时是王安石执掌朝政,也十分看重范祖禹。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与范祖禹十分友善,曾示意范祖禹去拜谒王安石,但范祖禹竟不为名利所动,没去拜谒。富弼致仕以后住在洛阳,很少与人接触,唯独对范祖禹例外;富弼病重时,召来范祖禹授给他临终密疏,主要是论述王安石查封误国和新法的弊端,言辞十分激切。富弼死后,别人都认为这样的奏疏奏上去肯定会得罪王安石,建议范祖禹不要上奏,但范祖禹还是坚持上奏了。
神宗死去,哲宗继位,范祖禹擢任右正言。后吕公著执掌朝政,而范祖禹是吕公著的女婿,为避嫌,他辞职改任祠部员外郎。不久后,他又辞职而除任著作郎、修《神宗实录》检讨,后迁任著作郎兼侍讲。
哲宗因夏天暑热,暂停讲书,范祖禹上疏皇帝认为,“陛下今日学与不学,系他日治乱。如好学,叫天下君子欣慕,愿立法度,以正朝纲;如不学,天下君子必以为陛下不知学问,而不敢效法。”他的疏文表达了对皇帝学习的重要性的观点,并希望皇帝能够以身作则,让天下君子效法。范祖禹的言辞直接,没有回避皇帝的责任,这也是他一贯坚持的原则。
范祖禹是北宋中期著名的史学家,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修撰《资治通鉴》和对朝政的忠言逆耳。他以温良恭谦的性格和坚持正义的操守赢得了司马光和富弼等人的赞赏。他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学问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范祖禹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德和才能可以在历史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他的努力和奉献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
范祖禹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