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汤思退的照片
汤思退

汤思退(1117年—1164年),南宋宰相,字进之,号湘水,浙江景宁汤氏第七世祖。根据《汤氏宗谱》记载,汤氏二世祖永高于北宋初自青田徙居剑川石笏,即今龙泉市八都镇瀑云安田村。北宋末其曾祖父汤高由此徙龙泉县龙门乡汤侯门村。民国年间,该乡被划归云和县,现已变为库区,沉没仙宫湖中。因此,汤思退自称为处州龙泉人。

关于汤思退的出生和死亡,具体的日期并未提及。根据记载,他生于南宋绍兴年间,逝世于南宋宣和年间。然而,具体的出生和死亡日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确认。

成就荣誉

宋绍兴十五年,宋朝进士宋思退考取博学宏词科第一名,被任命为龙泉邻县——建州政和县令。他以才学出众和卓越的表现,再次考取博学宏词科第一名,晋升为秘书省正字。绍兴二十五年,他被提升为端明殿学士和签书枢密院事。当时,秦桧病危,召见参知政事董德元和宋思退,嘱咐后事,并赠送他们各一千两黄金。然而,宋思退担心接受这份赠礼会被误解为与秦桧有勾结,因此谢绝了这一赠礼。宋高宗得知此事后,认为宋思退并非秦桧的朋党,于是提拔他为同知枢密院事。

绍兴二十七年,宋思退晋升为尚书右仆射,两年后又改任宰相左仆射。然而,在绍兴三十年冬天,侍御史陈俊卿指责宋思退“挟巧作之心,济倾之术,观其所为,多效秦桧,盖思退致身,皆桧父子恩也”。因此,宋思退被免去宰相职位。孝宗隆兴元年,宋朝北伐失败,孝宗再次任命宋思退为宰相。

金朝元帅纥石烈志宁留下遗书给宋廷,要求割让海、泗、唐、邓四郡。宋思退主张割让四郡以求和解。然而,隆兴二年,右仆射张浚上奏反对议和,并请求迁都建康,以图进兵。孝宗批准了张浚的奏折,并下令停止议和。这使得宋思退感到非常不安,他上书力辩,排斥主战派的张浚,导致张浚被罢官,并在谪途中去世。孝宗随后命令宋思退修书,答应将四郡割让给金朝。然而,金朝不久又挑起战事,孝宗深感后悔,下令抵抗,并命令宋思退督江、淮军。然而,宋思退推辞了这一职责。

金军渡过淮河,宋军节节败退。朝野强烈谴责宋思退议和撤备的罪行,宋思退被罢官,并在贬往永州的途中因忧悸而去世。

宋思退一生经历了许多起伏和挫折。他以博学宏词的才华获得了官职的提升,但在处理与金朝的关系上,他的决策却引发了朝野的强烈争议。尽管他曾多次被任命为宰相,但最终却因议和撤备的决策而失去了官位,并在贬途中逝世。他的一生充满了忠诚和矛盾,他的决策也在历史上引起了深思。 汤思退成就荣誉详情»

相关信息

汤思退是宋朝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挫折。在他去世后,他的儿子汤硕请求将他的父亲归葬到祖籍地。宋孝宗同意了这个请求,并下令将汤思退葬在浙江景宁县鹤溪镇西直弄汤山。然而,根据《浙江通志》的记载,汤思退的墓地实际上位于丽水市水东风化村。由于汤思退曾经被宋孝宗冤枉,所以朝廷以国礼葬他,他的墓前还立有六匹各异的石马和石仲翁、石兽等雕像。1985年,汤思退的墓被发掘,墓前的石马、石仲翁、石兽等雕像被移至丽水市万象山公园。汤思退的后裔在景宁县鹤溪镇的汤氏宗祠内祭祀他的先祖,宗祠上方悬挂着“歧国公宗祠”的匾额,殿内供奉着歧国公的灵位。清代史家公正地认为:“汤思退是一个救时之相,但因为朝廷中有许多是张浚的门徒,所以他的名声受到了贬低。”汤思退著有《徽宗实录》150卷、《竹轩小集》等传世之作,他的家族世系也被收录在《括苍金石录》中。

汤思退因为主张和平而被贬到了他的老家处州景宁鹤溪,但在回到老家的途中他就去世了。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写下了他的最后一首词《被谪怀感》。这首词只有50个字,却表达了他不平凡的官员生涯以及被贬后的悲苦和无奈之情。这首词是他对自己一生的回忆和思考,也是对自己遭遇的反思和感慨。这首词展示了他对政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无奈,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过去的怀念。

汤思退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墓地虽然被迁移,但他的精神和思想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汤思退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取决于他的地位和成就,更重要的是他的品德和对社会的贡献。无论遭遇怎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都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了正义和真理而奋斗。汤思退的一生是一个激励人心的故事,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汤思退相关信息详情»

人物介绍

汤思退本人。稻公是汤思退的曾祖父,他在龙泉县东南届首建立了汤侯门村。而汤思退本人则是在丽水出生、成长、工作和安葬的。因此,可以确定汤思退世居的地方是丽水。

根据《汤氏族谱》和《汤氏改建宗祠记》的记载,汤思退的祖先在唐末时期就已经居住在青田和龙泉地区。汤思退的曾祖父汤高被封为婺国公后,迁居到了龙泉县东南届首的汤侯门村。而汤思退本人则是南宋高宗绍兴十五年进士,后来担任丞相,并被封为岐国公。他的子孙们继续居住在汤侯门村,并在那里建立了祖庙。

此外,位于原龙门村对面的渡蛟村也与汤思退有关。在渡蛟村的云和湖水下,至今还保存着汤思退第四代孙汤镛的墓志铭。墓志铭中提到了汤思退的祖先汤高和他们迁徙的轨迹,以及汤思退在汤侯门村建立的村庄。

综上所述,根据历史记载和碑文资料,可以确定汤思退世居的地方是丽水。他的祖先在龙泉县东南届首的汤侯门村定居,并在那里建立了祖庙。而汤思退本人则是在丽水出生、成长、工作和安葬的。这些历史资料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汤思退世居地的真实信息。 汤思退人物介绍详情»

人物墓地

道路修建等原因,导致汤思退坟墓的规模逐渐缩小。现在只剩下了坟前的两个台阶和一些残破的石兽、石狮子等文物。
历史背景:


汤思退,字思退,号歧国公,是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和学者。他曾任职于南宋朝廷,为人正直,深受宋孝宗的赏识。汤思退死后,被追封为歧国公,并葬于凤化村的后山。


汤思退坟墓的存在,不仅是对这位历史名人的纪念,也是对南宋时期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坟墓中保存着许多文物,包括石兽、石狮子等,这些文物反映了当时的艺术风格和社会风貌。
保护与修复:


汤思退坟墓的保护与修复一直是当地民间的传统。每年,黄肚村的汤氏子孙都会前来凤化村祭祀祖先,并商量恢复坟墓的事宜。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坟墓的规模逐渐缩小,文物也遭到了破坏。


为了保护和修复汤思退坟墓,当地政府和村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们修建了围墙,设立了警示标志,禁止在坟墓周围盖房子。同时,他们还进行了文物的修复和保护工作,努力恢复坟墓的原貌。


此外,当地政府还加强了对汤思退坟墓的管理和监督,制定了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加大了对违法破坏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这些措施,汤思退坟墓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修复,成为了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和旅游景点。
意义与价值:


汤思退坟墓的存在,不仅是对这位历史名人的纪念,也是对南宋时期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它反映了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艺术风格,对于研究南宋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此外,汤思退坟墓还具有重要的旅游价值。每年,许多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感受历史的魅力。同时,它也为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总之,汤思退坟墓作为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和旅游景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还对于保护和传承南宋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修复这一宝贵的历史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南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汤思退人物墓地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