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崧(1321—1381)是元末明初的一位文学家和官员,出生在江西泰和。他原名楚,字子高。在洪武三年,他通过经明行修的考试,被任命为兵部职方司郎中,后来调任北平按察司副使。然而,他因为某些事情被罢免职务,被贬谪到别的地方,但不久后又被释放回家。十三年后,他被召回担任礼部侍郎,随后晋升为吏部尚书。不久后,他退休回家。次年,他再次被征召回来,担任国子司业,最终在官职上去世。他被追谥为恭介。刘崧博学多才,擅长诗词,被江西人尊为西江派的宗师。他的著作包括《北平八府志》、《槎翁诗文集》和《职方集》。
刘崧,字子高,原名楚,号槎翁,是元末明初的一位文学家,也是江右诗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江西泰和塘洲镇的一个普通家庭,家境一般。然而,他从小就非常努力向学,据史载,他七岁就能写诗了。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刘崧中举,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明洪武三年(1370年),他举经明行修科,朱元璋在奉天殿召见了他,并授予他兵部职方司郎中的职位。刘崧奉命到镇江征粮,而镇江的租赋主要由普通百姓承担。刘崧力奏朝廷,成功减免了百姓的负担。随后,他被任命为北平按察司副使。当时,元朝的统治刚刚被推翻,北平作为元朝的故都,管理难度很大。刘崧上任后,他采取了轻刑省事的政策,招集流亡百姓恢复生产。他还在学宫旁边立起了文天祥祠,以激励世风。此外,他还立了石碑,告诫各府县不要过度征收百姓的徭役。
然而,由于上奏减少宛平驿马的政策,刘崧引起了宰相胡惟庸的忌惮。在一次事情中,他被坐罪贬官,不久后又被放回了家乡。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被诛后,刘崧被复用,拜为礼部侍郎,不久又升为吏部尚书。在一次朱元璋召集群臣论施政得失的会议上,刘崧回答说“修德行仁”,以表达他对朝廷的建议。不久后,他退休回乡。然而,第二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征用他,拜为国子司业,赐予鞍马,并允许他每天晚上晋见皇帝。然而,就在当年六月,刘崧因病去世。在他生病期间,他仍然坚持教导学生。在临终之前,国子祭酒李敬问他有何遗言,他没有提及家事,只是回答说:“天子派我教导国子监学生,希望我能成功,我却就要死了”。朱元璋亲自撰文祭奠了他。
刘崧自幼博学,天性廉洁谨慎。他的家境虽然一般,但他从不图财富。他的兄弟三人共有一栋房子和五十亩田地,但他升官后从未增加过这些财产。他的一条布被用了整整十年,直到被鼠咬烂才换掉,但他仍然将这块布改成衣服给他的儿子穿。在他担任官职期间,他从不带家眷相随,即使是赴北平任职时,他也只带了一个书僮。每天晚上,他都坚持读书。他还著有诗文集《槎翁集》、《职方集》等。
刘崧是一位品德高尚、勤奋好学的文学家。他在官场上以廉洁自律的作风著称,为人民着想,努力减轻百姓的负担。他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他的事迹和作品,不仅为后人所称道,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刘崧人物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