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诗人戴良的照片
戴良

戴良(1317—1383)是元明间浦江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又号云林。他通经、史百家,同时也研究医、卜、释、老等学说。起初他学习举子的职业,但很快就放弃了,转而向黄、柳贯和吴莱学习古文,向余阙学习诗词。

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攻取金华,召戴良讲授经史。不久后,他逃离了这个职位。顺帝任命他负责淮南江北等地的儒学教育。后来,他因为政治原因被迫流亡到吴中,依附于张士诚。当他看到士诚将要失败时,他带着家人泛海逃亡,最终到达登州和莱州。他本打算回到扩廓军,但途中遇到了阻碍,于是在昌乐寓居。元朝灭亡后,他南归,并改变了自己的姓名,隐居在四明山。明太祖注意到了他,召他到京师,并试探他的文才,希望任命他官职,但由于他年老体弱,坚决辞去了这个机会,得罪了明太祖。一年多后,他自杀身亡。

戴良的诗风高雅秀丽,他对祖国充满了眷恋之情,作品中常常流露出豪放和抑郁的音调。他有一部《九灵山房集》。

人物生平

在朱元璋和戴良的第一次会面中,他们的关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据《识小编》所述,戴良在见到朱元璋时,首先向他陈述了天象之利和人心之归,以及顺天应人之举。这些言辞让朱元璋非常高兴,甚至一直忘记了睡觉。

那么,戴良到底是何许人也?要了解他,首先需要了解他的先生柳贯。柳贯是浦阳人,字道传,他的学问渊博,性格端严,受过兰溪金履祥的性理学教育。从小到老,他都热爱学习,通晓六经、百氏、兵刑、律历、数术、方技以及异教外书。他的文章深沉而有力,广受人们传诵。

这样的先生教育出来的学生自然不会是平庸之辈。戴良的气质爽朗,容貌英俊,不轻易发怒,整日坐在那里也不会懒散。他一生都热爱读书,即使在严寒和酷暑之中,也常常熬夜学习。因此,他对天文地理、医学、卜卦、佛教和老子等书籍都有深入的研究。他的诗名在东南地区也是有名的。

难怪朱元璋对戴良的见面感到遗憾,他不仅请戴良讲史,还封他为“学正”,并请他教导自己的子弟和亲信们,培养未来大明朝的栋梁人才。

然而,朱元璋和戴良的关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在他们的后续会面中,有许多曲折和戏剧性的情节。但无论如何,朱元璋对戴良和宋濂都非常重视。他们不仅承袭了程朱理学的正统,而且在道德和文章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他们的名声在世人中广为传颂,被誉为“戴叔能、宋潜溪等人,又得到了朱子的文澜,真是令人赞叹!”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朱元璋对于学问和人才的重视。他并没有因为戴良和宋濂曾在元朝做过官而歧视他们,反而将他们视为理学大师朱熹的正宗传人。朱元璋希望通过他们的教导和培养,为大明朝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治理做出贡献。这种重视学问和人才的态度,也是朱元璋能够建立起伟大的大明王朝的重要原因之一。 戴良人物生平详情»

文学成就

戴良通过他的散文传记展现了他对于儒医道的推崇和理解。他认为儒家和医家都是为了经世济用和拯救人民疾苦而存在的。他的传记中不仅仅是对人物的礼赞和事迹的介绍,更是通过生动奇特的医案实录和验方偏方,展示了医家的医术和对人民健康的关怀。

戴良的传记中也涉及到了道家的思想。他对道家的推崇和理解,使他的传记更加丰富多样。他通过描写道家的修行和思想,展示了道家对于人生和宇宙的理解。他的传记中也包含了一些道家修行者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对人物的赞美,更是对道家思想的传承和弘扬。

此外,戴良的传记中也涉及到了佛家的思想。他对佛家的推崇和理解,使他的传记更加全面。他通过描写佛家修行者的修行和悟道,展示了佛家对于人生和解脱的追求。他的传记中也包含了一些佛家修行者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对人物的赞美,更是对佛家思想的传承和弘扬。

戴良的传记中还涉及到了孝子节妇等传统美德的赞扬。他通过描写孝子节妇的事迹和品德,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家庭伦理和道德的重视。他的传记中也包含了一些孝子节妇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对人物的赞美,更是对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弘扬。

总的来说,戴良的散文传记成就高,他通过丰富多样的内容和生动的描写,展示了儒医道佛以及孝子节妇等的传记。他的传记不仅仅是对人物的赞美和事迹的介绍,更是对于儒医道佛等思想的传承和弘扬。戴良通过他的传记,将自己心中的大道具体地落实到了文章中,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独特的地位。 戴良文学成就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