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祖常(1279~1338)是元代色目人,回族著名诗人。他的字是伯庸,出生在光州(今河南潢川)。在延佑二年,他参加会试并获得第一名,之后又在廷试中获得第二名,被授予应奉翰林文字的职位,并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在元仁宗时期,丞相铁木迭儿专权用事,马祖常与同僚一起弹劾他的十大罪行,因此遭到贬黜。从元英宗硕德八剌朝到元顺帝朝,马祖常历任翰林直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江南行台中丞、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职位。
马祖常的文学才华在文法、先秦两汉方面有着卓越的造诣。他的作品宏瞻而精核,富丽而新奇,内容涵盖了制诏、碑志等各类作品。他的诗作圆密清丽,除了应酬之作外,还有一些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
马祖常,元代文学家、政治家,生于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卒于元惠宗至元四年,享年六十岁。他的祖先是蒙古汪古都部的贵族,信仰基督教中国景教派。马祖常的高祖锡里吉思是金代凤翔兵马判官,为国家捐躯,死后被封为恒州刺史,子孙按照以官为姓的惯例改姓马。马祖常的父亲润是漳州总管府的同知,后来移居光州,任光州监军。
马祖常从小就对求学充满了渴望,在7岁时就开始买书学习。10岁时,他的房屋失火,但他并没有慌乱,而是频频取水灭火。这一幕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大家都认为他与众不同。长大后,他刻苦钻研,由蜀中儒学家张摐传授学业,他经常提出质疑,深受老师器重。元仁宗延祐初年,科举恢复,他两次参加乡、会考试都名列第一。在廷试中获得第二名,被授予应奉翰林文字,担任监察御史,后来官至御史中丞。他与袁桷、王士熙等人互相切磋文字,交情甚密。
当时,元仁宗已经在位很久,独居东宫经常饮酒过度,不理朝政。马祖常上书奏请元仁宗,提出了十五件事,包括重视天地祖宗、御正衙、立朝仪、御史执简、太史执笔等。他一一说明,并多次提出建议。不久,他成为皇太子慎简的师傅。后来,他再次上书,弹劾丞相铁木迭儿的十大罪状,元仁宗大怒,一下子撤掉了他的宰相官位。随后,他又上书指出泰州地动山摇是由于“在野有当用不用之贤,在官有当言不言之佞”,并指出贤才人士都在家居等。由于频繁上书弹劾和举荐,他多次遭到罪责,可见他“荐贤拔滞,知无不言”。不久后,他改任宣政院经历,但只做了一个多月就辞职回乡。之后,他又被起用为社稷署令,后来改任开平县尹。由于奸臣当道,马祖常选择退隐潜居光州。等到奸臣死去,他又被任命为翰林待制。泰定年间,元朝立太子,马祖常担任典宝少监、太子左赞善官职,不久后,他又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翰林直学士。因为家中有人去世,他在家守丧数年后,重新出仕,再次担任礼部尚书、右赞善,但不久后又辞去官职回乡。
天历元年(1328年),马祖常进入礼部任职。
马祖常人物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