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希宪(1231—1280)是元朝畏兀儿人,一名忻都,字善甫,号野云,布鲁海牙子。他在幼年就显示出魁伟的身材和与众不同的举止。稍长之后,他对经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九岁时,他进入忽必烈的藩邸侍奉,以其善于理解善恶利害和仁义之道而受到忽必烈的赏识,被尊称为“廉孟子”,从此名声大噪。
元宪宗四年,廉希宪被任命为京兆分地宣抚使,他首先提议任用许衡来负责学校的管理和培养人才。九年后,他参与攻打宋朝的鄂州,请求释放军中所俘虏的士人。十一年,他被任命为北京行省的平章政事。次年,元军攻占了宋朝的江陵,皇帝命令廉希宪前往荆南行省。在荆南,他禁止掠夺,录用宋朝的官员,发放粮食救济饥民,兴办学校并选拔教官。然而,十四年时,因病被召回。他在去世后被追谥为文正。
廉希宪:元朝的忠诚官员和杰出学者
廉希宪,出生于1231年6月26日,是元朝太宗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和学者。他的父亲是畏兀儿人布鲁海牙,因为曾经在燕南诸路担任廉访使,所以改姓为廉。廉希宪从小就身材魁伟,举止与其他孩子不同。十九岁时,他进入了忽必烈王府侍奉,因为他对经史的热爱和勤奋学习的精神,深受忽必烈的赏识。有一天,他正在读《孟子》,突然听到忽必烈召见的消息,他匆忙将书揣进怀里。忽必烈问他《孟子》中讲了什么,廉希宪陈述了性善、义利、仁暴等观点。忽必烈称赞他的学问,称他为“廉孟子”,从此他在世人中有了名声。廉希宪还擅长射箭,一次在忽必烈面前拉弓射箭,三箭全中,众人都对他的文武全才表示钦佩。之后,他参与了云南等地的征战。
1254年,廉希宪被任命为京兆宣抚使。京兆地区控制着陇蜀地区,各王封地分布在左右两侧,境内居住着羌戎等各种民族,被称为治理困难的地方。廉希宪上任后,他探究了百姓的苦难原因,并努力扶持弱势群体。在空闲时间,他向名儒许衡、姚枢等人请教治理国家的方法。他还建议忽必烈让许衡来管理京兆学校,将教育人才作为根本大计,并将儒士另立户籍,取得了显著的政绩。
1259年,廉希宪随忽必烈攻打宋朝的鄂州。他率领一百多名儒生跪拜在军门前,向忽必烈呈请在王师渡江后,“凡是军中俘虏的士人由官府出钱赎身,遣送回原籍,以表示殿下的恩典”。忽必烈同意了这个请求,因此有五百多名儒士被释放回去。
在宪宗去世后,廉希宪秘密进言:“先发制人,后发人制。天命不敢辞,人情不敢违。事机一失,万巧莫追。”他力促忽必烈迅速北返,在与阿里不哥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占据了主动地位,并最终夺得了帝位。在此期间,他再次被派往关中,担任京兆和四川道宣抚使,重用优秀将领,击败了阿里不哥的支持者浑都海,平定了关陇地区,随后升任平章政事。
1262年,廉希宪进一步晋升为中书平章政事。
1268年,元朝开始设立御史台,并设立各道提刑按察司。当时,阿合马质问廉希宪:“政务由各路办理,财政事务交由转运司处理,现在设立御史台和提刑司来制约他们,他们如何办事?”廉希宪回答:“御史台和提刑司的设立是为了监督官员,确保政务的公正和廉洁。”他的回答得到了忽必烈的认可。
廉希宪是元朝时期的一位忠诚官员和杰出学者,他在政务和学术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的才华和勤奋为他赢得了忽必烈的赏识和信任,也为他在元朝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廉希宪人物生平详情»
廉希宪:儒者的典范
廉希宪是南宋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学者,他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对儒学的坚守而闻名于世。他的一系列行为和言论展现了他对礼义之道的坚守和对儒家学术的推崇。
在廉希宪的生平中,有两个事件特别引人注目。首先是他对待南宋降将刘整和一个清寒的南宋秀才的态度截然不同。当时,刘整以高级官员的身份拜访廉希宪,但廉希宪却没有请他就座。这一举动引起了他弟弟廉希贡的疑问,为什么对待刘整如此不客气,而对待秀才却如此礼遇。廉希宪的回答是,刘整是背叛祖国和君主来归顺的,而秀才并没有罪过,没有必要让他难堪。他认为,对待这些文人应该特意尊重,以保护儒家学术的传承。
另一个事件是廉希宪在忽必烈面前展现了对儒学的笃信。当廉希宪正在读《孟子》时,忽必烈要召见他,他便怀揣《孟子》前去。在忽必烈询问是什么书时,廉希宪不仅回答了《孟子》的名称,还阐述了其中的思想精华。忽必烈对此大为赞赏,称他为“廉孟子”。廉希宪的儒学信仰深深打动了忽必烈,后来他甚至命令廉希宪受国师的佛戒,但廉希宪坚守儒家的戒律,表示自己已经受了孔子的戒。
廉希宪不仅在言行中展现了对儒学的坚守,他还通过实际行动来保护儒家学术的传承。当时,很多贵族不顾禁令,抓儒生为奴隶。廉希宪亲自掏钱赎回这些奴隶,让他们恢复儒户身份。他的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他对儒家学术的尊重,也为儒学的传承提供了保障。
廉希宪的一系列行为和言论,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和学者的高尚品质和儒家思想的坚守。他对待不同身份的人的态度,体现了他对礼义之道的理解和践行。他对儒学的笃信和对儒家学术的保护,使他成为了儒者的典范。廉希宪的事迹和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家和学者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廉希宪轶事典故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