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昉(1590年~1653年),字孟贞,一字石湖,因住家距石臼湖较近,故自号石臼,人称刑石臼。他出生于江苏南京高淳,是明末的诸生,也是复社名士。
明朝灭亡后,邢昉放弃了举子的职业,选择居住在石臼湖滨。由于家境贫寒,他靠取石臼湖的水酿酒来维持生计。邢昉的诗才尤为出众,尤其擅长写五言诗。他著有《宛游草》、《石臼集》等作品。
清代诗人王士禛在他的《渔洋诗话》中评价当时的布衣诗人,独推邢昉为第一人。这说明邢昉在当时的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
关于邢昉的出生和死亡年份,他出生于1590年,去世于1653年。这段时间正好是明末清初的时期,邢昉在这个时期展现了他的才华和影响力。
邢昉,一个生活在明朝末年的诗人,他的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邢昉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但是家境贫寒。他的曾祖、祖父和父亲都没有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都在中年夭折。父亲在他12岁时去世,这对邢昉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在《拜墓》一诗中写道:“高曾以下无中寿,俎豆之间见赤贫。”这样的家庭背景让他从小就体会到了贫困和艰辛,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尽管生活困苦,但邢昉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他9岁就能写文章,16岁就能作诗,19岁考入县学,25岁成为增广生,29岁出版了自己的诗集《蕤池草》,名声远播江南。然而,之后他屡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成功。43岁时,他第六次参加乡试,主考官称他的文笔太过狂傲,他因此愤而写下了《太狂篇》,从此决心不再追求仕途。
在崇祯十年(1637年),邢昉受到杨文骢的邀请前往华亭幕府。崇祯十三年(1640年),他和方文等人在金陵结社。崇祯十四年(1641年),方文前往庐州投靠蔡如蘅,邢昉为他送行。崇祯十六年(1643年),邢昉开始居住在宣城。崇祯十七年(1644年)八月,他的母亲赵孺人去世,他守丧期间。晚年时,清兵入侵关中,他的好友杨文骢在抗清的战斗中牺牲,他为他写下了“生前粉绘人争取,死后声名尤冠古。可怜埋骨竟茫茫,四海五洲无寸土。”的诗句。他的同乡赵士林则以书作铠甲,手持长锹与清军搏斗至死,邢昉悲叹道:“颈血鲜鲜百日中,握拳透爪气如虹。平生陋巷谁知者?死后方同颜鲁公。”
尽管清政府多次召他为京官,但他始终不为所动,宁愿过着贫困的生活,专心闭门吟诗著书。他于1653年(南明永历七年,清顺治十年)去世。
邢昉的一生虽然贫困潦倒,但他的诗歌才华却闪耀着光芒。他的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使他能够在逆境中坚持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他的诗作流传至今,成为了明末文学的瑰宝。他的一生是对贫困和逆境的坚守和抗争,也是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的体现。
邢昉生平简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