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维仪(1585—1668)是明末著名的女诗人和画家。她字仲贤,出生在安徽桐城(今桐城市区凤仪里),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出身。
方维仪的诗作主要收录在《清芬阁集》中,这是她的诗集,展现了她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此外,她还编辑了一本名为《宫闺诗史》的作品,收录了历代妇女的诗作,为女性文学作出了贡献。
方维仪的绘画风格受到了宋代画家李公麟的影响,尤其擅长绘画释道人物。她的白描画作《观音大士图》形神兼备,被许多人争相收藏。这幅画作展现了她对绘画技巧的熟练掌握和对观音大士形象的深入理解。
方维仪的一生中,她不仅在诗歌和绘画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还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她的作品被广泛传播,并且对后世的文学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方维仪的生平中没有具体记录她的出生和死亡日期,但她的作品和贡献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方维仪(1585~1668)是明代著名的女诗人和书画家,她出生于安徽桐城,是方大镇的次女,字仲贤。方维仪的姐姐方孟式也擅长诗书画,她嫁给了山东布政张秉文,但后来清兵南侵,张秉文守济南城时战死,孟式选择投池自尽。方孟式留下了《纫兰阁集》和《纫兰阁诗集》等作品。方维仪的堂妹方维则也年轻守寡,她著有《抚松阁集》。方氏三姐妹都以为国家和家庭守节而闻名,后人称之为“方氏三节”,其中以方维仪的成就最高。
方维仪是明代著名学者方大镇的女儿。她在十七岁时嫁给了姚孙棨,但不久后丈夫就去世了。于是她回到家中独自居住,与弟妇吴令仪一起,“以文史代织经”,共同教养侄儿方以智。方维仪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家庭教师一样,培养了方以智(字密之),他后来成为了一位著名学者。方维仪从小接受家族的教育,博学多才,擅长诗画。她收集了古今女子的作品,编成了《宫闺诗史》,分为正集和邪集。此外,她还著有《静志居诗话》,对诗歌理论进行了精辟的阐述。她还擅长禅宗书法,文史宏赡,同时也精通诗歌和绘画。她的白描大士的作品堪比李公麟。她还有《楚江吟》、《归来叹》等作品,汇编成了《清芬阁集》七卷。她的诗作洗去了繁华,归于质朴。《龙眠风雅》收录了她的八十首诗,《明诗综》收录了六首,《桐旧集》收录了二十二首,《明诗别裁》收录了三首,《御选明诗》收录了十首,《正始集》收录了一首。
方维仪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她的祖父方学渐是明代著名学者,父亲方大镇是万历年间的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方维仪从小就接受家族的教育,她“文史宏瞻,兼工诗画”。她在十七岁时嫁给了同乡姚孙棨,但丈夫患上了绝症,不久后就去世了。丈夫去世后,方维仪生下了一个遗腹女儿,但不到一岁的女儿也夭折了。她写了一篇名为《未亡人微生述》的文章,描述了她凄凉的身世,她呼天抢地、如诉如泣地写道:“我十七岁回到夫子身边,夫子已经病了六年……明年五月,夫子的病发作了……到了九月,他的病情加重,痛苦得呼天……我生下了遗腹女儿,但我不敢殉死;没想到女儿也夭折了。天啊!天啊!一脉不留,我孤身一人该依靠谁呢?”
方维仪年纪轻轻丧夫丧女,于是回到娘家,守在“清芬阁”中,孤身一人陪伴着自己的影子,专心研究诗画。她的堂妹方维则也十六岁就守寡了,两人之间的交往非常密切,彼此切磋诗歌和书画。方维仪以她的才华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了明代著名的女诗人和书画家。她的作品流传至今,展现了她的才华和坚强的生命力。
方维仪人物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