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胤,字肖甫、肖夫,初号泸山,号崌崃山人(一作居来山人),是明代大臣、文学家。他出生于1526年8月12日,出生地为重庆府铜梁县(今重庆市铜梁区)。在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时,他中进士,后来官至兵部尚书,授太子太保衔。他的文学才华出众,被誉为明文坛“嘉靖后五子”之一。
张佳胤以其优秀的诗文才华而闻名,他的作品被收录在《崌崃集》中。他的文学风格独特,作品充满了豪放和奔放的气息,同时也融入了一些儒家思想。他的诗文作品广泛流传,并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佳胤在1588年8月7日病逝,享年六十二岁。他的去世引起了广泛的哀悼,被追赠少保,并在天启初年追谥为襄宪。他的一生充满了辉煌和成就,他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成就使他成为明代的杰出人物。
张佳胤,明代文学家、官员,出生于嘉靖六年七月五日(1526年8月12日)。他自幼聪慧机敏,七岁即可日诵书千余言,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学识。
在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张佳胤参加了院试,以秀才的身份名列榜首,引起了当时重庆太守刘绘的注意和器重。随后,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的乡试中,他成功中举人。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张佳胤登上了进士的殿试,被授予滑县令的职位(今河南滑县)。在任期间,他遇到了大盗高章,高章假扮成缇骑进入县署,胁迫张佳胤支付公款。然而,张佳胤面不改色,假装不知情,给高章写了取款凭据。接着,他召集了县署的役吏,立即将强盗擒住,因此声名大噪。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张佳胤拜会了明代文坛“后七子”的盟主李攀龙,李攀龙对他的诗作非常赞赏,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此,张佳胤与七子派结下了不解之缘。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张佳胤担任户部福建司主事,后改任兵部职方。在这期间,他结识了王世贞、宗臣、吴国伦等“后七子”的成员,他们相互酬唱,游玩甚欢。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张佳胤因为父亲去世而守制在乡,他特意前往泸州拜会杨慎,并结识了曾玙、熊过等人,他们一起喝酒游玩,并于次年成立了诗社“汐社”,举办紫房诗会,进行诗歌和酒的交流。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张佳胤被迁任礼部郎中的职位。
然而,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由于严嵩父子嫌弃他没有主动投靠他们,以风霾考察(暗中考察属官材料失实)为借口,张佳胤被贬谪为陈州同知。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张佳胤被迁任蒲州知州,期间他积极治理黄河。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他调任河南按察司佥事,后来又被任命为云南提学佥事。
隆庆二年(1568年),张佳胤担任广西布政司左参议的职位。
隆庆三年(1569年),他调任河南按察司副使,后来又被任命为大名兵备副使,分守甘州。
隆庆四年(1570年),张佳胤被迁任山西按察使。
隆庆五年(1571年)冬,他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
万历元年(1573年),张佳胤到达九江,平定了安庆兵变。然而,由于在安庆兵变的勘狱中表现不合,他被迁移到南京鸿胪寺的职位。
张佳胤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官员,他在文学和政治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与明代文坛的“后七子”有着深厚的友谊,他们一起创作诗歌,交流思想,共同推动了明代文学的发展。张佳胤的一生充满了辉煌和曲折,他的才华和勇气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
张佳胤人物生平详情»
远,渔火照秋冥。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黄牛峡的春天的景色。春天到来,江水从白帝城流过,楚云高悬不落,巴水静静流淌。在这荒凉的边塞之地,作者难得收到了一封信件,孤舟在月光下更加明亮。他划着船,听着自己的歌声回荡在远方,远处的渔火照亮了秋天的黑暗。
这首诗展现了张佳胤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他通过描写山川风景和旅行经历,表达了自己对边塞生活的思考和感受。他的诗歌充满了真情实感,情感真实充沛,风格高迈俊朗,慷慨奋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张佳胤的诗歌创作受到了明代文坛的影响,尤其是与明文坛“后七子”和文坛领袖李攀龙、王世贞、宗臣、吴国伦的唱和。他们都主张复古,强调文学创作中的真情贯注。张佳胤在诗歌中注重情感的表达,认为诗歌应该依情而写,情发而葩,约之以韵。他认为人的情感是七情的表现,当人们面对不同的境遇时,会产生不同的情感,而诗歌就是通过对这些情感的表达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感受。
张佳胤的诗歌作品以七律、五律和七言古诗为主,内容涵盖了山川风景、乡愁、边塞生活、社会弊端等各个方面。他的诗歌语言新奇,风格豪壮,能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他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他对边塞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总的来说,张佳胤是明代文坛上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真情贯注为特点,语言新奇,风格豪壮,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他通过对山川风景和旅行经历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边塞生活的思考和感受,同时也对社会弊端进行了批判。他的诗歌作品在明代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张佳胤文学成就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