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之恒(约1536—1621),字景升,号鸾啸生、冰华生,出生于安徽歙县岩寺人,后移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他是明代戏曲评论家和诗人。
在明嘉靖年间,潘之恒官至中书舍人,并得到汪道昆的推荐,加入了“白榆社”。他与汤显祖、沈璟等剧作家交好,并参与了《盛明杂剧》的编校工作。他撰有《叙曲》、《吴剧》、《曲派》等剧评,这些作品都被收录在《亘史》和《鸾啸小品》两集中。此外,他还有一部诗集《涉江集》。
晚年,潘之恒与黄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黄山汤泉附近建立了一座名为“有芑堂”的庐山,广邀宾朋和名人前来游览,使得黄山的知名度大大提高。此外,他还在万历年间重编了黄山志,取名为《黄海》,但在他去世前未能完成这部著作。
潘之恒是中国明代的一位戏曲评论家和文学家。他在青年时代曾拜师于汪道昆和王世贞,后来深受“公安派”影响。他与许多戏曲家和文人交往密切,包括张凤翼、汤显祖、屠隆和袁宏道兄弟等。他还与李贽有过交往。潘之恒曾长期居住在南京、苏州等地,晚年定居在黄山,专心整理著述。
潘之恒一生热爱戏曲,多次主持“曲?”活动。他写了许多文章,详细记录了从隆庆四年(1570)至万历四十七年(1619)整整50年间昆山腔演出的许多具体情况,保留了不少珍贵的历史资料。
他总结和分析了戏曲表演艺术的经验,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观点,丰富了中国戏曲理论。潘之恒认为,戏曲是“生于千古之下,而游于千古之上”,目的是“悟世主而警凡夫”。他主张戏曲表演必须从生活出发,反对简单、生硬、机械的模仿。他认为演员必须掌握“曲余”的技巧,用饱满的感情唱出曲中的余韵,使人感到余音袅袅,其味无穷。他从“度”、“思”、“步”、“呼”、“叹”五个方面,论述了表演艺术应该注意的具体问题。他认为表演一定要注意分寸,合乎规矩和节奏。只有“浓淡繁简,折衷合度”,演出才能达到意境,传达情感,取得良好的效果。潘之恒的这些意见对于帮助演员提高表演艺术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当时人们都将他视为“赏音”,称赞他是“独鉴”。许多人认为,只要得到潘之恒的称许,演唱昆山腔就算有了定评。潘之恒与演员的关系非常密切,他曾怀着极大的同情,为全国各地的许多女演员写了不少小传,因此被称为“姬之董狐”。
潘之恒生活在昆山腔正走向全面繁盛的历史时期,他以一个诗人的眼光来看戏、评戏,尤其在评论戏曲表演艺术方面,成就最为突出。他的戏曲评论在中国戏曲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潘之恒的戏曲表演艺术文章和演员小传都被收录在他的综合性著作《亘史》和《鸾啸小品》中。这些著作对于研究戏曲表演艺术和了解明代戏曲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潘之恒艺术成就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