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人高珩的照片
高珩

高珩(一六一二年至一六九七年),字葱佩,号念东,晚号紫霞道人,山东淄川人。他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享年八十六岁。

高珩是始祖高全的十世孙。他于明崇祯十六年(公元一六四三年)中进士,成为翰林院庶吉士。在顺治朝,他被任命为秘书院检讨,后升任国子监祭酒,晋升为吏部左侍郎和刑部左侍郎。

高珩擅长写诗,其诗风格近似于元朝和白居易。他一生著作颇丰,作品数量不下万篇。他著有《劝善》等多部著作,以及《栖云阁集》。其中,《栖霎阁诗》十六卷是由赵执信编纂,而《拾遗》三卷则是宋弼辑录的。这些作品被收录于《四库总目》中,并广为传播流传于世。

与蒲松龄

蒲松龄是一位备受高珩赏识的学者。由于他是高珩的侄女的舅父,高珩称他为亲家。蒲松龄一直对科举非常痴迷,但是他屡次参加考试都未能中举(直到七十一岁才成为贡生)。由于仕途不顺,他陷入了贫困和困境之中。高珩将他推荐给了毕际友家,在毕家的私塾里担任教授和师傅。在这段时间里,高珩和蒲松龄之间的交往非常频繁,他们经常互相交流诗书。而《聊斋志异》这部作品也是在毕家的学馆里完成的。

高珩对蒲松龄最直接的帮助是为《聊斋志异》写序。在康熙十八年,《聊斋志异》初步完成时,高珩为这本书写了一篇序言。在序言中,他描述了当时社会的衰败状况,认同了蒲松龄运用鬼魂的形式来揭示社会问题。他希望那些读书人能够深入理解这部奇特的作品,需要具备深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洞悉作者的意图。

此外,高珩还将《聊斋志异》的初稿带入宫内广为传阅,对这部作品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使得《聊斋志异》得以被更多的人所知晓,并且在文坛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蒲松龄还曾经创作过一首俚曲《琴瑟乐》,而高珩也为这首曲子写了一篇跋。这显示了高珩对蒲松龄的赞赏和支持。

总的来说,高珩对蒲松龄的帮助是多方面的。他为《聊斋志异》写序,推动了这部作品的传播;他将初稿带入宫内,使得更多人了解了这部作品;他还为蒲松龄的俚曲写跋,表达了对他的赞赏。高珩的支持和帮助对蒲松龄的学术事业和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高珩与蒲松龄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