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人吕坤的照片
吕坤

吕坤(1536年10月24日—1618年7月24日),字叔简,一字心吾、新吾,自号抱独居士,明代归德府宁陵(今河南商丘宁陵)吕大庄人。他是明朝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以刚正不阿、为政清廉而闻名。与沈鲤、郭正域并称为明万历年间天下“三大贤”。

吕坤的主要作品包括《实政录》、《夜气铭》、《招良心诗》等。除了这些作品,他还有《呻吟语》、《实政录》以及《去伪斋集》等十余种作品,涉及政治、经济、刑法、军事、水利、教育、音韵、医学等各个领域。

吕坤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代表作《吕坤全集》是文化典籍整理中的原创之作。至今,宁陵的慎行墓志铭上还有吕坤的篆刻。

关于吕坤的出生和死亡,他出生于1536年10月24日,逝世于1618年7月24日。

历史记载

谓沙随夫子者,以其言行如沙随风,不受外界干扰,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吕坤的为官之道可谓堪称楷模。他在为官期间,始终保持正直廉洁的作风,不畏权贵,不为私利所动。他深知天下百姓的苦难,对国家财政的浪费和奢侈行为深感忧虑。他在上书中直言不讳地指出了朝廷的弊端和问题,警告朝廷要警醒起来,励精图治,以免国家陷入更大的困境。

吕坤在疏中提到了一些具体的问题,如采木和采矿的困难和代价,以及奸臣当道、官吏贪污等问题。他深刻地指出了这些问题对国家和民生的危害,呼吁朝廷要重视并解决这些问题。他还对朝廷的不作为和对他的疏远表示了不满和警告,认为这样的态度只会加剧国家的困境。

吕坤的言辞慷慨激昂,充满了忧国爱民之情。他深知自己的年纪已经老迈,可能无法再见到太平盛世,但他仍然坚持发出自己的声音,希望能够为国家和民众做出一点贡献。他的坚持和勇气令人敬佩,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吕坤的为官之道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他的清廉正直、勇于直言、关心民生的品质,是每一位官员都应该具备的。他的坚守原则和不畏权贵的精神,是每一位为官者都应该学习和追求的。他的忧国爱民之情和为民请命的行为,是每一位官员都应该有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吕坤的为官之道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事迹,更是一种为官者应该追求的目标和标准。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以他为榜样,努力做到廉洁奉公、勇于担当、关心民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吕坤历史记载详情»

人物生平

吕坤,明代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先祖是元末的一位菜农。由于向明军报信立下了功劳,他得到了朱元璋的奖赏,并被诏令回乡安居。然而,朱元璋在手诏中错误地将他的姓氏写成了“李”。直到吕坤的时候,他才上奏请求将姓氏改回“吕”。

吕坤于嘉靖四十年(1561年)在河南乡试中获得第三名的成绩,随后在万历二年(1574年)的殿试中以第50名的成绩考中了进士,并被授予官职。他先后担任了山西省襄垣知县、大同知县、山东省右参政、山西按察使、山西巡抚、陕西省右布政使、都察院左、右佥都御史以及刑部左、右侍郎等职务。

在1597年,吕坤上书《忧危疏》,劝告明神宗要励精图治。随后,他因病退休,并于1618年在家中去世。在去世之前,他将自己未刊行的手稿全部焚烧。吕坤的墓地位于宁陵县东南,于1621年被追赠为刑部尚书。

吕坤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以文笔优美、思想深刻而著称。他的文章多以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表达对社会现象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的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吕坤的一生充满了辛勤努力和奉献精神。他在政治上积极参与国家事务,为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退休并不意味着他对国家的关心和热爱的减少,而是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政治舞台。他的一生是对忠诚、奉献和责任的典范。

吕坤的事迹和贡献被后人广泛传颂,他被誉为明代的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是对中国古代士人精神的典范,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进步和奉献社会。吕坤的先祖是一位普通的菜农,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和努力,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追求卓越。 吕坤人物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