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张维屏的照片
张维屏

张维屏(1780-1859年),字子树,号南山,又号松心子,晚号珠海老渔,广东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人。他于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人,道光二年(1822年)中进士。然而,由于对官场黑暗的厌倦,他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辞去官职,回到家乡隐居在“听松园”,并专心著述。

张维屏是一位重要的学者和文化人物,他的著作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他的作品以清代文风为主,注重对古代经典的研究和传承。他的代表作品有《南山诗稿》、《松心子诗稿》等。

张维屏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学术观点独特,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结合,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他的学术成就使他成为当时文化界的重要人物,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

张维屏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直到晚年仍然坚持著述。他于1859年去世,享年79岁。他的离世对学术界和文化界都是一次重大的损失,但他的学术成就和思想影响将永远流传下去。

文学成就

张维屏是一位具有诗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在当时广泛流传,对于鼓舞爱国主义情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成为研究鸦片战争史的宝贵资料。

张维屏在嘉庆、道光年间以诗著称,与黄培芳、谭敬昭并称为“粤东三子”。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他受到了诗坛老前辈翁方纲、曾燠的赏识,并与宣南诗社的成员交往唱酬。他的诗篇内容大多是描绘山水、闲情和赠答,其中夹杂着一些对壮志蹉跎的感慨。只有少数作品反映了现实,如《县言》组诗揭露了吏胥贪婪毒狠的面目,《黄梅大水行》、《催科》等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怀。

然而,鸦片战争期间,张维屏的诗情变得更加激昂。他写下了一系列爱国诗篇,如《三将军歌》、《江海》、《书愤》、《孤坐》、《海门》、《雨前》等,表彰抗战,指斥投降。其中,《三元里》是一篇歌咏人民自发反帝斗争的佳作,在当时的诗坛上非常罕见。

张维屏认为诗歌应该源于性情,写诗应该像造物主的自然创造一样。他的诗作以明白晓畅的语言描绘真实的情景,同时也时常见到含蓄凝炼的笔墨。他的诗歌被林昌彝称赞为“警炼异常”,他引入了新事物,如火轮船、世界地图等,展示了近代诗歌突破传统题材、开拓诗境的趋势。

除了诗歌,张维屏在古文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恽敬称赞他为“岭外柳仲涂”,他批评了当时古文的两大问题,即“陈言”和“赝古”,并提出了“不拘成见,不囿偏隅,随感而通,因物以付,如风行水,如水行地”的写作理念。他的文章不拘泥于固定的体格,随意挥洒,如《释涉川片云行草序》和《十二石山斋记》都展现了“意新格创”的特点。

总的来说,张维屏是一位具有诗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在鸦片战争时期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他的诗歌作品以明白晓畅的语言描绘真实情景,同时也展示了对新事物的接纳和开拓。他在古文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提出了自由随意的写作理念。张维屏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泛流传,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张维屏文学成就详情»

生平

张维屏是清代官员和诗人,他以清廉的为官作风和才华横溢的诗作而闻名。他的字是子树,号南山,因为他特别喜欢松树,所以也被称为松心子。晚年他还自称为珠海老渔和唱霞渔者。他出生在广东番禺,父亲曾任四会县学训导,所以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在13岁时就在番禺县童子试中名列榜首,知县吴政达对他的才华赞赏有加,赐给他了名字“南山”,取自《毛诗序》中的“南山有台,乐得贤也”。

张维屏在嘉庆九年中举后,第一次进京赴考,他的诗作被诗坛大家翁方纲阅读后,翁方纲惊呼“诗坛大敌至矣!”第二次赴考时,翁方纲为他和黄培芳、谭敬昭等三位岭南诗人的诗集写了《粤东三子诗序》,从此“粤东三子”的文名得到了显扬。张维屏还与林伯桐、黄乔松、谭敬昭、梁佩兰、黄培芳、孔继勋一起在白云山筑起了云泉山馆,被人称为“七子诗坛”。

道光二年,43岁的张维屏第四次参加会试终于成为了进士,被任命为湖北黄梅知县。他非常勤政爱民,上任第二年夏天,江水决堤,他亲自乘小舟勘察水情,散发干粮赈灾,竟被洪水冲走,幸好挂在树梢上没有丧命。老百姓为他歌颂:“犯急湍,官救民,神救官。”道光四年,他调任广济知县,他不愿向百姓征收漕粮,但因为引疾求退的请求没有被批准,所以他被调到襄樊担任同知。过了三年,他回到广东因为父亲去世,次年迁回清水濠故里。道光九年,他被聘为学海堂学长,居家数年,致力于教育事业。道光十年,张维屏丁忧服阕后,与林则徐、黄爵滋、龚自珍等人在北京结成了“宣南诗社”。之后他又担任了几年的地方官员,但最终他看透了官场的腐败,产生了“一官无补苍生,不如归去”的念头。道光十六年,他五十七岁时因病辞去官职回到广州,在河南花地潘氏别业东园租居。他在那里建了一个小园,取名为“听松园”,在松涛声中专心著述讲学,同时也在园中吟诗。道光十九年,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时专门拜访了张维屏。 张维屏生平详情»

藏书故实

张维屏,清代文人,道光十六年(1836)辞官后寄住在花埭潘氏东园。他与林则徐商讨禁烟大计,为人民斗争写下了《三元里》、《三将军歌》等壮丽诗篇。他热爱收藏书籍,尤其钟爱清代文集,藏书楼中有“南雪楼”、“听松园”、“松心草堂”、“还读我书斋”等。他还辑刊了《国朝诗人征略正续集》,并著有《松心诗集》、《松心十录》、《松心草堂集》、《花地集》等作品。

张维屏是一位清代文人,他在道光十六年辞去官职后,选择了寄居在花埭潘氏东园。在那里,他与林则徐商讨了禁烟的大计。当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写下了一系列歌颂人民斗争的诗篇,其中包括了《三元里》和《三将军歌》等作品。

除了他的文学才华,张维屏还是一位热爱收藏书籍的人。他特别钟爱清代文集,他的藏书楼中有许多书籍,其中包括了“南雪楼”、“听松园”、“松心草堂”和“还读我书斋”等。他还辑刊了《国朝诗人征略正续集》,并著有《松心诗集》、《松心十录》、《松心草堂集》和《花地集》等作品。

张维屏的文学才华和收藏爱好使他成为了当时文坛的重要人物。他的诗篇歌颂了人民的斗争,表达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他的收藏书籍也展示了他对文化和知识的追求。他的著作和收藏都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研究清代文学和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张维屏的一生充满了热情和才华。他的文学作品和收藏书籍都展示了他对于文化和知识的热爱。他的诗篇歌颂了人民的斗争,表达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他的收藏书籍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张维屏的贡献不仅仅是在他的时代,而是对于整个文化历史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张维屏藏书故实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