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煦(1842~1927)原名冯熙,字梦华,号蒿庵,晚号蒿叟、蒿隐。他出生于江苏金坛五叶人家庭。年少时就对词赋有浓厚的兴趣,被誉为江南才子。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人,光绪十二年(1886年)中进士,后来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他曾先后担任安徽凤府知府、四川按察使和安徽巡抚等职务。辛亥革命后,他搬到上海居住,自称为遗老。他还创立了义赈协会,负责江淮地区的赈灾工作,并参与了《江南通志》的编修工作。冯煦擅长诗、词和骈文,尤以词作闻名,他的代表作品有《蒿庵类稿》等。最终,冯煦于1927年去世。
文章标题:冯煦:清廉官员的楷模
文章内容:
冯煦,字梦华,号蒿庵,江苏金坛人,出生于清朝宣宗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他幼年丧父,寄居在宝应外公家。从小就展现出对词赋的热爱和才华,被誉为江南才子。光绪三年,他在金陵书局校书,光绪八年(1882年)考中举人,但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未能中举。他长期居住在江宁,与顾云齐名。直到四十五岁时,他终于在光绪十二年(1886年)考中进士,被授予编修的职位。在胪唱时,慈禧太后称他为老名士。光绪十四年(1888年),他被任命为湖南乡试主考官。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冯煦离开京都,前往安徽凤阳府任职。当时凤阳连年水涝成灾,百姓生活困苦。冯煦独自一人骑马深入民间,勘察灾情。他严禁接受请客送礼,根据灾民受灾程度,确定赈灾款项的多少,确保每个受灾户都能得到相应的帮助。此外,他还多次平反冤狱,并捐出两万俸金,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的赞赏。刘坤一曾以“心存利济、政切勤劳”为他写了一封推荐信。光绪二十六年,冯煦被赐予道员官职,加上二品顶戴,成为候选道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他被调任山西按察使,兼理陕、豫、晋三省盐库。在任期间,他廉洁奉公,不将公家之物据为己有。他还创立了“岁入岁出表”,严格财经纪律,使下属官吏有章可循,违反规定必受追究。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冯煦被调任四川按察使。当时广安州有一些不法之徒聚众破坏学堂,他得到报告后立即组织侦缉行动,很快就抓获了4人。他要将这4人按照土匪的方式进行处罚,总督锡良出面求情,某公主也想庇护他们,但冯煦坚持正义,抗争到底。最终,皇帝做出了决定,将锡良削职,公主也受到了“廷训”。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冯煦被任命为安徽布政使兼提学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安徽巡抚恩铭被浙江同盟会革命党人徐锡麟暗杀,清政府提拔冯煦为安徽巡抚,负责处理这起枪杀案。他采取了“治其狱,不株连一人,主散胁从,示宽大”的方式,妥善处理了这件事。徐锡麟被处决后,冯巡抚还公开为他题了一幅对联,书写在安庆的大观亭里。
冯煦是一位清廉官员的楷模。他在各地任职期间,始终秉持公正廉洁的原则,为民众谋福利,维护社会稳定。他的事迹和品德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嘉许。冯煦的一生充满了正义和勇气,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冯煦生平详情»
冯煦是一位笃实好学的学者,他精研经义,早年就被誉为“江南通儒”。他在学术研究上注重将学问应用于实践,因此他的文章大多来自于实际经验或亲自考察,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他的主要著作包括《蒿庵类稿》、《续稿》、《滕稿》、《随笔》、《奏议》、《杂俎》等,还有《宋六十一家词选》、《从稿》、《蒙香室词集》等。他还擅长书法,对诗词也有深入的研究,他的词作在姜夔和张炎之间,被谭献称为能够与纳兰性德和朱彝尊相媲美。
冯煦的词作多以怀旧之情或客游思绪为主题,情感哀怨而低回,如《八声甘州》、《乙亥除夕作》、《霓裳中序第一》、《丙子元夕,与次泉踏月夔州城东》、《霜叶飞》、《秋暮过亏园同次米赋》等。这些作品表达了他对过去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冯煦的另一个突出贡献是在方志事业上的建树。他花了十多年的时间总纂了《江苏省通志》,并主编了《金坛县志》、《凤阳府志》,以及溧阳、镇江、嘉兴、宝应、睢宁、宿迁等地的府、县志书。他编纂的志书范围广泛,纲目清晰,内容充实完备,资料翔实可靠,文采斐然,典雅清丽,因此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
冯煦的学术研究和方志事业的建树使他成为当时学术界的重要人物。他的实践经验和深入研究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和参考资料。他的词作也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情感的表达,给人以启迪和感悟。冯煦的贡献不仅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冯煦文学成就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