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缪彤的照片
缪彤

缪彤(1627—1697)是明朝时期的一位知名人物,他是第十二位状元。他于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出生,而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去世。

缪彤在乡里以循规蹈矩而闻名,他严格遵守封建道德规范,被乡人视为楷模。他对科举考试充满热情,渴望能够中试夺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先后五次公车北上应试。

然而,尽管缪彤努力参加科举考试,但他并未能够中试夺魁。尽管如此,他的努力和奋斗精神仍然值得称赞。他的一生充满了对知识和学问的追求,他的行为也成为了乡里其他人学习的榜样。

康熙三十六年,缪彤在年龄较为成熟的时候去世。他的离世使得乡里的人们感到悲痛,因为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学者,还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他的精神和影响力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人物生平

清代状元缪彤的荣耀之旅

在清代,科举考试是封建社会中士人们追求功名的重要途径。然而,有些士人为了获取一些关于科场前途的信息,会求助于卜家。缪彤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在参加丁未科殿试之前,他曾向一位姓星的卜家求问自己的前程。这位卜者声称缪彤将成为状元,结果竟然应验了。这个消息传开后,星卜张的名声大噪,门庭若市,赚得了不少钱财。然而,当清代第14位状元韩菼也去找张询问科举前程时,张却说他明年将会死去,还问他功名有何意义。然而,韩菼最终登科夺魁,而星卜张则消失了。这说明封建知识分子对功名的渴望,以及他们对科举前途的迷信。

康熙六年(1667年),年届不惑的缪彤在北京参加丁未科殿试。与甲辰科一样,这次考试废除了八股文,改为考策论。因此,应试者很少,所以进士的地位并不被士人们看重。然而,当榜单公布时,缪彤成为了状元,江南丹徒人张玉裁成为了榜眼,山东平原人董讷成为了探花。朝廷授予缪彤秘书院修撰的官职。

在丁未科会试之前,榜单还未公布时,缪彤心情忧郁,已经准备好行装准备回故乡了。然而,当他得知自己成为了状元后,他感到非常荣耀。于是,他将自己当选状元的心情和享受的荣宠写成了《胪传纪事》一书,表达了自己的得意之情。当皇上升殿时,下起了雨,直到太和殿前,他与其他进士们一起跪在丹墀下,听到自己的名字被唱为第一甲第一名,这是缪彤的名字。每一次唱名之后,他的心中都充满了喜悦。当唱名结束后,他行了三跪九叩的礼,然后跟随礼部堂上的官员,捧着黄榜,从御道出来,跪在龙亭内,鼓乐迎接他到长安门。顺天府府尹迎接缪彤和张玉裁、董讷等三人进入府内,为他们戴上花簪,用酒祝贺,然后从府内迎接他们去顺天府赴宴。缪彤坐在正席上,榜眼和探花坐在他的左右,他们都面向南方,享受着教坊乐。宴席结束后,府尹和府丞亲自送他们回到住处,住处还设有宴席款待他们。二十五日,缪彤到礼部,参加恩荣宴。从满汉大学士到收卷官、掌卷官,再到监试御史和巡缉供给各官,都与他一起宴会。皇上还派遣大臣佟国舅陪同宴会。缪彤一席,榜眼和探花一席,进士四人一席。宴会上使用了满洲桌银盘的果品,共有四十多种,都是珍奇美味,堪称天厨之作。皇上赐酒时,使用了金碗,随量尽醉。宫花一枝,小绢牌一面,上面写着恩荣宴三个字。状元则使用银牌。四月初二日,缪彤在午门外被赐予蟒袍和帽子,还有水晶金顶凉帽一顶,镇蟒石青朝衣一件,默瑁银带一条,荷包、牙简、刀子一应俱全,还有马皮靴一双。从御殿传胪唱名,观看榜单,沿着长安街前往顺天府宴饮,再赴恩荣宴,最后在午门被赐予蟒袍,国子监释褐拜先师。

缪彤的荣耀之旅在清代科举考试中是非常罕见的。他的成就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耀,也是他家族的骄傲。他的成功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功名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科举制度的迷信和崇拜。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对八股文的过度依赖,以及对卜家等迷信行为的盲目追求。尽管如此,缪彤的故事仍然是清代科举制度中的一个亮点,展示了一个士人通过努力和才华获得成功的机会。 缪彤人物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