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钱载的照片
钱载

钱载(1708—1793),字坤一,号萚石,又号匏尊,晚号万松居士、百幅老人,是清朝时期的官吏、诗人和书画家。他出生在秀水(今浙江嘉兴),在乾隆十七年(1752年)中进士,后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再后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担任上书房行走的职务。他还担任《四库全书》的总纂和山东学政。他的官职最高达到二品,但家境却清贫,晚年靠卖画为生。

钱载擅长诗文和书画,尤其擅长水墨画,尤其擅长描绘兰竹。他的作品集《石斋诗文集》广为流传。他是乾嘉年间“秀水派”的代表诗人,代表了当时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点。

人物生平

钱载考入浙江省立杭州书院,师从朱彝尊、王士禛等名师。在书院期间,钱载刻苦学习,勤奋钻研,成绩优异。他对经史子集有着深厚的造诣,尤其擅长理学。他的学问渊博,才华出众,备受师兄弟们的赞赏和敬佩。

钱载在书院期间,不仅学习成绩出色,还积极参与各种社团活动。他是书院的辩论社社长,经常组织辩论赛和学术讲座,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思想的平台。他还是书院的文学社社员,经常参加文学创作和诗词比赛,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

钱载在书院期间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探讨学问,互相切磋,共同进步。这些朋友中有许多后来成为了他一生的知己和合作伙伴。他们一起研究学问,共同追求进步,为中国的学术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钱载在书院毕业后,回到家乡秀水,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他先后在秀水书院、海盐书院等地任教,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学术能力,教育理念深受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和赞赏。

钱载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他捐资修建学校、图书馆,资助贫困学生,为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他还参与地方政务,为当地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钱载一生坚持忠孝仁义的价值观,他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深受学生和社会的尊敬和爱戴。他的学问和品德成就,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和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钱载是一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教育家和学者。他在家族渊流中承袭了忠孝的传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取得了优异的学业成绩,并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一生充满了荣耀和成就,是中国教育事业和学术界的杰出代表。 钱载人物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