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李绂的照片
李绂

李绂(1673—1750)是清朝江西临川人,字巨来,号穆堂。他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中进士,后来担任编修,逐渐升至内阁学士的职位。在雍正年间,他先后担任广西巡抚和直隶总督的职务。然而,他因参劾河南巡抚田文镜而得罪,被下狱。乾隆初年,他被任命为户部侍郎。

李绂在治理学宗陆王方面有一定的成就。他推崇王安石的政治理念,并对世传的事迹进行辨正。他的一些观点和资料被蔡上翔在《王荆公年谱考略》中引用。此外,李绂还著有《穆堂类稿》及续稿别稿、《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全论》、《阳明学录》、《八旗志书》等著作。

关于李绂的出生和死亡年份,他出生于1673年,去世于1750年。

人物生平

李绂作为一位清朝官员,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艰辛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勤政爱民的原则,为人民谋福祉,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绂从小就非常聪明好学,读书成绩优秀,被誉为神童。尽管家境贫寒,但他依然努力学习,十岁就能写诗,十二岁就加入了诗社。他曾经在大风雪中独自寻找失散的兄弟,走了三千里的路程。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为他日后的官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康熙四十四年,李绂在江西乡试中名列第一,康熙四十八年,他考取了进士,并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又担任了编修、侍讲学士等职务。他还参与了武科会试和各地乡试的考官工作。康熙五年,他升任内阁学士,不久后还兼任左副都御史。

康熙六十年,李绂担任会试副考官。在发布考试结果的那一天,天空黄雾弥漫,康熙帝感叹道:“这次考试中可能有一些乱臣贼子,但也可能有一些读书积学之士没有中式,这是怨气所致。”于是他命令重新检查试卷,取消了其中一些劣质试卷,还赐予了满洲举人留保和直隶举人王兰生进士的资格。然而,由于一些落榜的考生对此不满,在李绂的住所闹事,结果被御史舒库弹劾,李绂因为被指控隐匿不奏而被免职,被贬到永定河做河工。

雍正元年,李绂被召回京城,复职为吏部侍郎。然而,他因为不愿意为大将军年羹尧之子年富等人捐造营房而受到年羹尧的嫉妒,被改充经筵日讲官。后来,他被派往山东督促漕运,又被任命为兵部侍郎。当时,各地运往京城的漕粮屡遭抢劫,李绂奉命将湖南等地的漕粮押运至天津收贮。为了防止贮粮损坏,他按照旨意将盈余的银子出售,并将银子交给守道桑成鼎贮库,还将此事告知直隶巡抚李维钧。然而,李维钧却隐瞒不报,桑成鼎在李绂赴广西任职期间,将原本属于李绂的银子转交给了广西。直到年羹尧进京后,他上书李绂,巧取此项银子,要求查处。雍正经过调查后,得知真相,亲自写下“奉国罄心”四字,对李绂表示奖励。

雍正二年四月,李绂被任命为广西巡抚。上任后,他秉持惩贪肃暴、勤政爱民的原则,努力为人民谋福祉。当时,广西境内的苗民因为土司的挑拨而引发了械斗,生产遭到了破坏。李绂深入调查研究,通过教育和诱导,成功平息了广西和广东两省之间的矿产争端。他还严禁汉官和土司欺压苗民,只要发现有督、府、司、道擅立名目,勒索财物的行为,都会严厉惩处。他还革职了南宁知府接受土司贿赂的行为,并通知九府府丞。另外,一些贪暴不悛的土龙州官员也被他革除职务。在他的领导下,广西的治安得到了有效的维护,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李绂一生坎坷,但他始终坚持为人民谋福祉的理念,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勤政爱民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李绂人物生平详情»

个人成就

李绂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在史学、理学、文学和方志学方面都有出色的成就。

在史学领域,李绂勇于坚持真理,摒弃世俗偏见,为北宋著名改革家王安石进行辩诬。他的观点被乾隆时期的史学家蔡上翔引用,并编著了《王荆公年谱考略》。此外,李绂还著有《书辩奸论后二则》、《书宋名臣言行录后》、《书邵氏见闻录后》等文。

在理学方面,李绂崇尚陆象山之学,精研理学,并力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的学说。他著有《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学谱》、《阳明学录》等著作。李绂在学术上被誉为清代著名陆王派学者,培养了许多著名人物。

李绂的文学才华也非常出众,他的诗歌作品被称赞为凌厉无前,尤擅长次韵。他的诗歌代表作有《峡江舟中望东岸诸山》。许多当时的名士都对他的才华赞叹不已,清朝文学家王士祯称他为“万夫之禀”。

在方志学方面,李绂对方志的编纂和理论研究有着深入的见解。他主修了《八旗通志》,并在广西巡抚任上主修了《广西通志》、《畿辅通志》、《汀州府志》。此外,他还在归家守孝期间主纂了《临川县志》,并自撰了《西江志补》、《抚州续志》等方志作品。

总的来说,李绂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在史学、理学、文学和方志学方面都有出色的成就。他的研究成果对后世的学术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李绂个人成就详情»

李绂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