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吴敬梓的照片
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年)是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小说家,被认为是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字是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吴敬梓是汉族,出生在安徽省全椒县。他家里有一座名为“文木山房”的书房,因此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后来,他的家乡从安徽全椒迁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因此他又被称为“秦淮寓客”。吴敬梓的手写《兰亭序》上盖有印章,上面写着:“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吴敬梓最终在外地去世。他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现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现存四十三则)以及小说《儒林外史》。

人物生平

吴敬梓是一个少年才子,出生在吴敬梓家族这个地方世族中。他的曾祖吴国对是顺治年间的探花,祖父吴旦是个监生,伯叔祖吴晟、吴昺皆进士及第。因此,他所在的家族声望很高,许多名公巨卿都出自他们家门。

吴敬梓在十三岁时丧母,随后和父亲一起去赣榆任职。他从小就有文名,善于背诵,学习态度认真刻苦。他很快打下了扎实的学识基础,被人们称赞为“用力于学,已有初基”,“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他展现出了出色的才华和天赋。然而,他并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人,他也会时不时地去欣赏当地的山海风景,参加一些名士的聚会。由于他出生在官宦人家,也养成了一些挥霍的习气,因此他的胸襟开阔,对尘俗不屑一顾,给人一种才识过人的才子形象。

有一次,他登上赣榆县城的高阁,参加了县中名士的宴会。他当众作了一首五律《观海》,引起了满座的惊叹和赞赏。这首诗描绘了浩荡的海洋和壮丽的景色,表达了他年轻气盛、豪情万丈的心境。他从高阁俯瞰海洋,想象百川汇海、海市蜃楼的奇观,进而展开了对齐鲁大地、天地间的奇思妙想。最后,他以自己年轻气盛、在高阁与宴会中的豪情作结,展示了他的才华和气度。

在这个重要的时期,吴敬梓发生了一些重大事件。他见到了父亲吴霖清廉、正直的为官之道,为赣榆县做出了很多贡献。吴霖到任之初,看到教舍凋零倒塌,他先捐出自己一年的俸钱40两,然后又变卖了祖产肥田三千亩,变卖了在五河、天长、含山、和州等地的祖传当铺、布庄、银楼,筹集了近万两银子,修建了在1668年大地震中毁坏殆尽的文庙。

尽管在现有的史料中,我们对吴敬梓这段时期的了解还很有限,但我们可以通过他的诗作《观海》和《移家赋》中的片段,窥见他的才华和豪情。吴敬梓是一个才识过人的少年才子,他的学识和胸襟使人们对他刮目相看。 吴敬梓人物生平详情»

人物评价

作品《儒林外史》中,通过对知识分子的描写和讽刺,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艺术形象,展现了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他描绘了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的招摇撞骗。这些形象的塑造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吴敬梓通过这些形象的揭示,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堕落和道德沦丧。

吴敬梓的作品中还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政治黑暗和社会腐朽。在清朝统治者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的统治下,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只是封建社会即将崩溃的一丝希望。统治者通过镇压武装起义、文字狱、科举制等手段来对付知识分子,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市侩和愚昧无知的人。吴敬梓深刻地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因此他坚决反对八股文和科举制,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于功名利禄的追求。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通过对知识分子的描写和讽刺,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且对于当时社会的批判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吴敬梓的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他的作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和社会现实。他的创作对于后世的文学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吴敬梓人物评价详情»

文学特点

《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史上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杰作。在此之前,中国文学已经有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著名的白话章回体长篇小说。而《儒林外史》的开创性意义在于它以现实主义为底色,以讽刺为美学追求。它与后来出现的《红楼梦》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又一高峰,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儒林外史》的内容博大深厚,闪烁着民主进步的思想光芒。作者以犀利的笔触无情地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腐朽的本质以及其对知识分子心灵的伤害。他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系列深受科举毒害的迂腐的读书人、虚伪的假名士,同时也塑造了理想中的人物形象。虽然故事背景设定在明代,但它描绘了封建社会的真实生活画卷。这部作品不仅以讽刺为主要的艺术手段,而且在结构上与通常的长篇小说以中心人物、中心事件来构建故事的方式不同,它以连缀的故事、相互衔接的人物,既独立又前后呼应地构成了一个艺术整体。它奠定了中国讽刺小说的基石,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诗经》时代。文学应对社会现实,对人们的思想有所补益,《毛诗序》就提出了“美刺”思想。以批判姿态直面现实是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核心。乐府承接了这一传统,在杜甫的诗中得到了发扬光大。而吴敬梓则将这一传统注入到小说艺术中,并以极大的勇气用讽刺鞭挞的手法来表现。他所开创的文学传统在清末文坛被广为推崇,对重要文学流派谴责小说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大师鲁迅先生对吴敬梓有极高的评价,认为他的创作“秉持公心,指摘时弊”。鲁迅的小说中贯穿着现实主义精神,闪烁着批判的锋芒,他对国民性的深刻剖析无疑是从吴敬梓的思想和艺术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文化传统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断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有益于当代的精神营养,发扬传统,丰富传统,为传统注入新的活力。我们也因此与传统同在。建设21世纪的中国,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文化传统,以现实主义精神为指导,用批判的眼光审视社会现实,为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力量。 吴敬梓文学特点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