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周容的照片
周容

周容(1619—1692),字鄮山,一字茂三,又作茂山,号躄堂,明末清初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他是明代的一位才子,以侠气闻名。曾受知于戴殿臣御史,但被海盗掳走,他为了代替戴殿臣受刑梏,自愿成为人质,导致他跛一只脚,因此受到了时人的赞誉。

明朝灭亡后,周容出家为僧,但因为他的母亲还在世,他觉得自己应该尽孝道,于是又回到了尘世。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廷开设词科,召唤周容入京,但他坚决拒绝了这个机会。

周容在诗、文、书、画方面都非常勤奋,被时人称赞为“画胜于文,诗胜于画,书胜于诗”。他的作品集《春涵堂集》流传至今。其中,他的《渡者之言》被编入湖北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下册中。

人物生平

周容世代居住在七里垫村,这是一个以周氏家族为代表的书香门第。周容的曾祖父周尚文是一位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人物,他著有《松石集》一书。祖父周一骢是太学生,父亲周召则是一位潜心研究心理学的学者,他的门下还有许多名士。周容在这样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成长,年少时就展现出了他善于写诗和作画的才华。

明朝灭亡后,周容遵从父命,放弃了贡生的身份,从此以布衣诗人自居。虽然他远离了科场,但在中国文学史上,他绝对是一个值得一书的人物。他不仅具有高尚的人格情操和气节,还集诗、书、画三绝于一身。他的许多作品,如《小港渡者》、《芋老人传》、《鹅笼夫人传》等,至今仍然被收录在一些中小学的教科书中。

对于周容这样的文人来说,明清易代既是国家的悲剧,也是家庭的灾难。然而,相比于物质上被战火摧毁的家园,他们更加痛心的是文化上的损失。为了表达自己不与清廷合作的立场,周容曾经在东钱湖畔的青雷寺剃度为僧。但不久后,父母前来劝他还俗。为了尽孝心,周容只好回到故乡。

周容年轻时,很受御史徐殿臣的赏识。清军入关后,徐殿臣回到家乡避难。某天,他在游览天童山庄时,不幸被海寇劫持并索要赎金。周容得知后挺身而出,代替徐殿臣成为人质。然而,徐家的财产早已用于抗清起义的军饷,无法赎回周容。结果,海寇将怒火发泄在周容身上,将他打成了跛腿。幸运的是,周容最终平安回来,他没有责怪徐殿臣,反而笑着说自己成了半人,并取了别号“躄翁”。他的乐观心态和侠义之举,赢得了众人的赞叹。

顺治十四年秋天,已经年过不惑的周容为了让父母有个安详舒适的晚年,建起了一座小院。作为一个有情调的资深文人,他以《诗经·七月》中“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意境,将小院命名为“春酒堂”。尽管周边没有山林涧谷的美景,但门前是一片平坦的鄞东平原,屋后是流淌不息的后塘河水。远处可以眺望金峨,太白山峦如黛;近处可以听到牧笛和农歌的声音。每当暮色四合,渔夫会送来各种河鲜,让周容的家人能够享受美味。春酒堂内还有一座书楼, 周容人物生平详情»

周容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