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汪中的照片
汪中

汪中(1744—1794)是江苏江都人,字容甫。他在幼年时失去了父母,但幸得母亲传授读书之道。他从小就喜欢游书肆,借阅各种经史百家的书籍,通过过目不忘的能力,成为了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乾隆四十二年,他考中了贡生,但因为母亲年老无法前往朝廷参加考试。

汪中的文章以汉魏六朝为典范,被誉为清代中叶的大家。他专注于经学,尤其精通《周官》和《左氏传》,同时也涉猎其他诸子著作。他与同乡王念孙、刘台拱交好,都受到了顾炎武的影响,自认为是私淑弟子。他曾经应湖广总督毕沅的邀请,撰写了《黄鹤楼铭》等文,广为传诵。

后来,汪中被任命为杭州文澜阁的掌管人,《四库全书》也由他负责。然而,不久后他就去世了。他留下了一些著作,包括《广陵通典》、《春秋后传》、《容甫先生遗诗》和《述学内外篇》等。

人物生平

汪中,一个出身贫寒的少年,丧父后家境更加困难,无法承担求学的费用。然而,他的母亲邹氏却是一个有见识的女性,她亲自启蒙汪中,让他接触到了知识的世界。在十四岁时,汪中进入了一家书店当学徒,这给了他接触各种经史百家书籍的机会。因此,扬州民间有句俗语:“无书不读是汪中”。

汪中对文学有着极高的天赋,他擅长写骈文。在他27岁时,他创作了一篇名为《哀盐船文》的作品,这篇作品被杭世骏赞赏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这个赞誉让汪中的名声迅速传开。

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汪中以一篇名为《射雁赋》的作品参加应试,成功列为扬州府的第一名,并被录取为诸生。然而,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的乡试中,他落榜了。从那时起,他决定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而是专心致志地从事学术研究。

汪中早年家境贫寒,营养不良,再加上过度劳累,导致他的身体出现了问题。他能听到更远处的鼓声、鸡犬的叫声,心跳也加速,夜晚无法入睡。然而,尽管身体不好,他依然坚持学习和研究。

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汪中被选拔为拔贡生,先后担任了太平知府沈业富、宁绍台道冯廷丞、安徽学政朱筠管书记等职务。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他在南京协助编纂了《南巡盛典》。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他受聘至镇江文宗阁,担任《四库全书》的检校工作。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他因病前往杭州文澜阁继续担任《四库全书》的检校工作。然而,这年冬天,他因长期劳累而病重,最终在西湖葛岭园僧舍去世。

汪中去世后,镇江和杭州两地都举行了祭祀活动,四方文士纷纷前来拜祭。阮元题写了“述德诵芳”匾额,李兆洛署写了“仰之弥高”额。这些活动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汪中对《四库全书》的贡献得到了世人的承认和赞扬。他的事迹对后来的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名儒杭世骏称他的作品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郑虎文、朱筠等名儒也称他为奇才,被誉为“天地间有数之奇文”。

汪中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奋斗,他在贫困的环境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母亲的支持,获得了知识和成就。他的才华和贡献被世人所赞扬,他的事迹激励着后来的人们。汪中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困境,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努力,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汪中人物生平详情»

文学创作

汪中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深受顾炎武的影响,致力于经世致用的学问。他在哲学、史学和文学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他所写的骈文在清代被誉为格调最高。刘台拱在《遗诗题辞》中评价他说:“他的作品贯穿经史,融合了汉唐的风采,宏丽而雅致,独树一帜。”

他在27岁时写下了《哀盐船文》,描绘了扬州江面上一艘渔船失火时的惨状,人们的哀号声和衣絮的乱飞,以及大火前后的氛围。他对船民的不幸遭遇表示了深深的同情,描写生动,文笔高古。杭世骏评价说:“这篇文章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他擅长于通过抒情骈文来表达“难以言尽的情感和意义”。比如《经旧苑吊马守真文》,他对明末名妓马湘兰表示同情和悼念,以自己的困境与马湘兰的沦落风尘之悲相共鸣,表达了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士人对封建礼教的强烈愤慨。在《吊黄祖文》中,他借古人祢衡“虽然年纪不长,却获得知己”的遭遇,表达了自己“虽然才华横溢,却未得到赏识”的不平之叹,发出了“即使我为之付出生命,也无怨言”的强烈呼声。《狐父之盗颂》更是一篇愤世嫉俗之作,他认为世俗所谓的“盗贼”,实际上是“内心悲伤,直言不讳”的仁义之士,相比之下,当世许多人“谁能比得上他们的仁义”。汪中甚至直呼“谁才是真正的盗贼?我愿意托付给他们!”他的文章情感强烈充沛,语言明快锋利。

除了以上作品,还有《黄鹤楼铭》、《汉上琴台之铭》、《先母邹孺人灵表》、《广陵对》、《自叙》等篇,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都能吸收魏晋六朝骈文的长处,写出高远的情致和雍容的意境,而且用典恰当贴切。他的辩论文章显示出他的胆识,他敢于与时俱进,不轻易接受时代的观念。比如在《妇人无主答问》中,他反驳了方苞的观点,展示了自己的论辩才能。他的学术著作或者阐明古书的通例,比如《释三九》;或者纠正理学的谬误,比如《大学平义》;或者表述周秦诸子的学说,比如《墨子序》,他对墨学推崇备至,认为墨学在当时是显学,墨子是一个救世的仁人,他力辩孟子对墨子的批判是错误的。他还写过《荀卿子通论》,认为“荀卿的学说源于孔子,对各种经典都有贡献”,他称之为“孔荀”,而不是“孔孟”,这与宋代儒家的“道统”说有所不同。因为他对墨子和荀子的重新评价,他在当时被统治者视为“名教的异端”。 汪中文学创作详情»

人物事迹

死小孟,也是他对自己才华的一种夸张表达。然而,他的这种行为并没有给他带来仕途上的成功。他参加科举多次,却始终没有中举。这也许是因为他过于狂妄自大,不愿意迎合体制,不愿意按照规则去做事。

汪中生活在一个充满权威和等级观念的社会中,他对这种体制的不满和反抗,使他成为了一个“怪人”。他不愿意受到礼序的束缚,也不愿意按照五行的规则去行事。他喜欢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管是对学问的评价,还是对人的批评,他都毫不保留地说出来。这种直率和坦诚,使他在当时的社会中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然而,汪中的狂妄和冲动也给他带来了麻烦。他喜欢骂人,不管是士大夫还是普通百姓,只要他觉得对方不对,他就会毫不客气地骂上几句。这种行为使他在社会上树敌无数,也让他失去了很多机会。他与洪亮吉的争论更是演变成了一场肢体冲突,差点闹出人命。这种冲动和暴力行为,使他在社会中的形象更加负面。

尽管汪中没有通过科举考试,没有在仕途上取得成功,但他的才华和学识却是无可否认的。他虽然没有正式接受过教育,但他通过自学和与学堂的交流,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他对历史、文学等领域都有着深入的了解,他的作文也备受赞赏。他的口才虽然一般,但他的思维敏捷,能够提出独到的问题,给学堂的老师们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汪中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争议。他对体制的反抗和对权威的挑战,使他成为了一个“怪人”,但同时也让他失去了很多机会。他的狂妄和冲动,使他在社会中树敌无数,也让他陷入了困境。然而,他的才华和学识,以及他对自由和真理的追求,使他在文坛和学界中留下了独特的一笔。他的存在,给清朝的文化和学术界带来了一丝不同寻常的风景。 汪中人物事迹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