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沈荃的照片
沈荃

沈荃(1624—1684年),字贞蕤,号绎堂,别号充斋,江苏华亭人。他在清顺治九年(1652年)中举人,成为探花,后来被任命为编修。他的官职逐渐升迁,先后担任詹事府詹事、翰林院侍读学士和礼部侍郎。他去世后被谥号为文恪。他的著作《充斋集》流传至今。沈荃为人正直,善于评价和提拔后进之人,因此备受时人重视。他擅长书法,他的书法风格受到米芾和董其昌两位大家的影响,深得康熙帝的赏识。康熙帝曾经召他到内廷讨论书法问题,他还被委托为康熙帝代笔创作御制碑版和殿廷屏障的御座箴铭。(引自方苞《望溪集外文》)

个人成就

等书法大家齐名,成为当时书法界的翘楚。



沈荃的书法风格受到了董其昌的深刻影响。他在康熙皇帝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才华,每次下笔都能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并分析原因。康熙皇帝对他的学习态度非常感慨,并赏赐了他许多宝贵的礼物。康熙皇帝曾对李光地说:“我初学书法时,沈荃的父亲荃实侍常常指出我的得失,每次写字时我都会想到他的勤奋。”康熙皇帝还亲自命令制作御制碑版、殿廷屏障和御座箴铭,并让沈荃书写。有时他还亲自创作大字,并让沈荃题字。因此,董书在朝野间盛行起来,成为了一时的风尚。



除了沈荃之外,还有姜宸英、汪士铉、何焯和陈邦彦等人,他们也以董书为主,并兼取晋唐或宋米芾的书法风格。这些人与沈荃一起被称为“康熙四家”。他们的书法作品在当时非常受欢迎。



沈荃的书法作品较多,包括楷书、行书和草书。他的楷书作品如《录陆平原燕居课轴》虽然是楷书,但字形却以欹侧中求平正为主要特点,行距较疏,笔法温润,这些都是从董书中继承和演化而来的。他的行书大体上也是以楷书为基础,参考了米书的纵逸丰姿特点。至于草书作品如《临自叙帖轴》,虽然是临怀素的草法,但实际上仍然展现了董其昌小行草书的典型风貌,很难看出有《自叙帖》的草法。自董其昌之后,一些临帖作品只是简单地模仿其文字,作为一时的创作契机,并没有认真对待其临习得的相似与不相似。沈荃也是在仿效董其昌的这一点。然而,沈荃的书法只是外表上类似董书,因为他的书法过于温和圆润,虽然可以称之为秀雅,但却缺乏董书的空灵生气。沈荃的书法能够成为宫廷御用书法,适应科举制度的干禄书体,必然是注重形体表现,却缺乏灵感的。即使是善于书法的康熙皇帝,也未能摆脱这个弊端。



康熙皇帝曾经召见沈荃,一起讨论古今书法。他命令沈荃书写御制碑版、殿廷屏障和御座箴铭。有时他还亲自创作大字,并让沈荃题字。每次侍奉康熙皇帝写字时,沈荃都能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并分析原因。康熙皇帝对他的忠诚和才华非常赞赏。他赐予沈荃许多珍贵的礼物,包括御书、凤管、襃蹄、貂袭、文绮和茗馔等。沈荃因此名动天下,与赵孟頫、董其昌等书法大家齐名,成为了当时书法界的翘楚。 沈荃个人成就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