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法式善的照片
法式善

法式善(1752~1813)是清代官吏和文学家,原名伍尧氏,字运昌,别号时帆、梧门、陶庐、小西涯居士。他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中进士,后被任命为检讨官,最终升至侍读一职。乾隆帝对他的才华赞赏有加,赐名“法式善”,这个名字在满语中意为“奋勉有为”。

法式善曾参与编纂武英殿分校《四库全书》,这是一部包含了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哲学等各个领域的巨著。他是我国蒙古族中唯一参与编纂《四库全书》的作者,为该书的完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参与编纂《四库全书》,法式善还著有多部作品。其中包括《存素堂集》、《梧门诗话》、《陶庐杂录》、《清秘述闻》等。这些作品涵盖了文学、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展示了他广泛的知识和才华。

尽管法式善在文学和学术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但他的生平资料相对较少。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时间和地点,目前尚无确切的记录。然而,通过他的著作和参与编纂《四库全书》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出他在清代文化界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人物生平

法式善,清代著名文学家和藏书家,他是蒙古族,姓伍尧氏,原名运昌,字开文,号时帆,又号梧门。他出生在蒙古正红旗人的家庭中,父辈都在清廷供职,但职位并不高。

法式善的始祖福乐曾因军功入关,隶属内务府正黄旗。曾祖六格和祖父平安都是书生。而他的生父广顺于乾隆二十五年成为举人,对词章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经常在深夜起来,写下五首偈诗。起初他担任笔帖式,后来被调到御园织染局担任司库。

法式善于乾隆十八年出生在京城西安门养蜂坊。他从小就显示出聪明才智,七岁时就能对对联,八岁时能分辨四声,十一岁时父亲去世,他跟随庶母韩太淑人居住在外祖家。虽然他曾经拜过几位老师,但由于家境贫困,时间都很短暂,主要是依靠有才华的庶母严格教导他读书。韩太淑人是汉军正黄旗韩锦的女儿,她在五岁时就读宋五子书,十三岁通经史,还著有《绿萃堂遗诗》。韩太淑人每天都在灯下严格检查他的学习情况,从而打下了扎实的汉文基础,并养成了刻苦用功的习惯。十六岁时,他进入咸安宫肄业,二十岁时开始在西华门外南池子僧寺读书。

乾隆四十年,法式善二十三岁,他跟随三叔父居住在丰盛胡同,并继续在西华门僧寺读书。

乾隆四十五年,法式善28岁时中了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的职位,后来升任司业。五十年,他被调到左庶子,五十一年,他又被迁为侍读学士。五十三年,他搬到了净业湖杨柳湾居住,并号称小西涯。他在这里建有诗龛和梧门书室,居住了将近十二年的时间。他在《存素堂诗集录存》和《清史稿·法式善》中记载道:“所居在地安门北明西崖李东阳旧址也。背城面市,一亩之宫,有诗龛及梧门书屋,室中收藏万卷,间以法书名画,外则莳竹数百竿,寒声疏影,翛然如在岩谷间。”

法式善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藏书家,他的居所净业湖杨柳湾成为他创作和研究的场所。他的藏书丰富多样,收藏了万卷书籍,并以法书和名画装点其中。他还种植了数百竿竹子,营造出幽静的环境。在这里,他沉浸在文学和学术的世界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法式善的一生充满了学术的追求和创作的激情。他以才华横溢和勤奋努力闻名于世,为清代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作品《存素堂诗集》和《槐厅载笔》流传至今,成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资料。他的人生经历和学术成就,为我们树立了学习和追求的榜样。 法式善人物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