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王尔烈的照片
王尔烈

王尔烈(1727-1801),别名仲方,字君武,号瑶峰,出生于河南辽阳县贾家堡子风水沟村(今兰家乡风水沟村)。他以诗文书法和聪明辩才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乾嘉时期的“关东才子”。《辽阳县志》称他为“词翰书法著名当世者,清代第一人”。

王尔烈在16岁时,他的诗文和书法就已经声名远扬。他的才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被视为年轻一代的佼佼者。在他26岁时,他参加了全州的童试,并成功考中了拔贡生(秀才)的资格。这一成就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文学界的地位。

然而,王尔烈并没有满足于此,他决定与好友常纪一同前往北京参加京师会试。然而,他在39岁时未能及第,这是一次失望的经历。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44岁时,王尔烈再次攀登蟾宫,满怀信心地参加了京师礼部主持的恩科会试,并成功考中贡士的资格。经过殿试,他以第一名的成绩中了二甲进士。这一次的成功实现了他多年来的夙愿。

清廷对王尔烈的才华给予了高度的认可,任命他为翰林院编修和侍读。这个职位使他有机会参与国家的文化事务,并为清廷提供智力支持。

王尔烈一生致力于文学和书法的创作,他的作品在当时备受赞赏。他的才华和成就使他成为清代文坛的瑰宝,被后人称为“清代第一人”。他的影响力延续至今,他的作品仍然被人们传颂和研究。

少时聪颖

王尔烈:辽阳神童

辽阳是一个充满传说的城市,其中一个传说与王尔烈的家族息息相关。据辽阳王尔烈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介绍,王尔烈的曾祖在修建魁星楼时,特意将魁星的笔尖对准了家乡风水沟的方向,希望能在族人中发现一个状元。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王尔烈的祖父王天禄以及他的三个叔父,都在朝廷中担任官职。

大清王朝雍正五年(1727年),辽阳出现了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正月十五的第八天,王尔烈的父亲王缙家中传来了一个喜讯,他们迎来了一个贵子。

王尔烈的父亲王缙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他对王尔烈的启蒙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在他的严格教导下,王尔烈从小就表现出纯静的性格,热爱读书和研习书法。王家家风朴厚,家教严谨,尽管王缙经常不在家,但他为儿子留下了两间书房。因此,王尔烈对文字有着深入的了解,对诗词更是痴迷。据史料记载,王缙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有着深厚的私交,曹家收藏了许多历代典籍,为王尔烈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来源。王尔烈的私塾老师崔璨是一位学富五车的才子,他为王尔烈打下了坚实的教育基础。

据传说,崔璨在授课时曾提出一个联句:“天作棋盘星作子,朗朗乾坤谁个敢下?”众学生无人敢回答。只有年幼的王尔烈站起来大声回答:“地为琵琶路为弦,煌煌世界孰家能弹!”老师又出了一句:“野外黄花好似金钉钉地。”王尔烈沉思片刻,突然看见窗外辽阳城里的白塔,灵感涌现,回答道:“城内白塔犹如玉钻钻天。”大家听后都对王尔烈的才华感到折服。从此,王尔烈被誉为“辽阳神童”。

据说,王尔烈在冬天戴着一顶草帽在院子里玩耍。有一位商人嘲笑他“穿冬装戴夏帽胡乱度春秋”,王尔烈回敬道:“走南方窜北地混账东西。”这显示了他机智的应对能力。

王尔烈少年时拜海城拔贡刘广涛为师,因为他聪明勤奋,受到刘广涛的赏识,学识日渐渊博。

乾隆十八年(1753年),王尔烈参加了辽阳城的童试,考中了辽阳州的拔贡生(即秀才)。乾隆三十年(1765年),他在奉天省城参加了乡试,成为奉天乡试的第181名举人。

王尔烈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才华和聪明才智使他成为辽阳的骄傲。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只要有才华和努力,无论出身如何,都能够取得成功。 王尔烈少时聪颖详情»

卧薪尝胆

王尔烈与龙泉寺的终身缘分

根据记载,王尔烈家族在历史上共出了30多名进士。在家族的熏染下,1749年,王尔烈前往千山龙泉寺西阁学堂学习,并拜龙泉寺元空大师为师。从此,王尔烈与龙泉寺结下了终身之缘,开始了他那“两字功名愁煞人”的寒窗生涯。

千山龙泉寺西阁学堂坐落在龙泉寺净瓶峰北的人造平台上,是一座民式建筑的瓦室三楹。檐下有长廊,两侧建有两幢列脊钻尖式小阁,中间是一个别致的庭院。王尔烈书房的看管人高丽萍介绍说,西阁最初建于明朝隆庆五年(1571年),原本是三间茅草屋,后来改建成了砖木结构。经过多次扩建,西阁逐渐壮大,成为清代千山两书院之一。当我们到达时,只见阁前的瓶峰高耸,峰尖与阁尖齐举;阁后的万松簇拥,风声与涛声相互呼应,清幽而宜人。

在古代,西阁曾是高人名士学习书法的地方,也是达官显贵下榻的地方。每当夜深人静,灯火远远地照亮着,树影婆娑。西阁的客灯因其独特的风韵而载入史册,成为著名的龙泉十六景之一。难怪王尔烈经历了多次迁徙求学,最终选择了这个地方,他在这里断断续续地学习了22年。他深爱着这座灵山胜境,对它充满了情怀。王尔烈常常挑灯夜读,通宵达旦,为日后在中华大地上名震一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阁位于绝壁之上,室内狭长如舟。每当清晨起来,迷雾弥漫,狭小的房间就像一叶孤舟在雾海中漂浮,又像一座岛屿屹立在雾海之中。1777年,王尔烈寓居在龙泉寺西阁时,他在品定了“西阁客灯”之后,将其命名为“琼岛虚舟”。龙泉寺也是王尔烈一生中题字最多的地方,他在这里题写了两副匾额和六副对联。今天,当我们欣赏这些字迹时,仍然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功成名就之后,对寒窗苦读之所的浓厚回报之情!他给琼岛虚舟题写的是:“室狭如舟蓬窗四启峰围岸;山深似岛松生一派海生潮。”

王尔烈与龙泉寺的缘分可以说是一段美丽的故事。他在这里度过了艰苦的求学岁月,也在这里找到了灵感和力量。龙泉寺的西阁成为了他学习的场所,也成为了他心灵的寄托。这段缘分不仅让王尔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学者,也让他的名字永远地与龙泉寺紧密相连。 王尔烈卧薪尝胆详情»

晚年生活

王尔烈是清代文学家和官员,他在乾隆年间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在乾隆三十八年,他被任命为四库全书纂修官和三通馆纂修官,负责四库全书的纂修工作。两年后,他又被特任为京师会考同考官。

乾隆四十二年,王尔烈已经五十岁了,他邀请了家乡的诗友们一起重游千山。他在《游千山约》中写道“盘餐唯资果腹,何事珍馐”。这次千山诗会非常成功,王尔烈不仅自己创作了“高山天作帝王州,长白尊居望莫由”的诗句,还将诗友们的六十几首诗汇编成了《同游千山诗录》。后来,这本诗集经过著名学者金毓黻的搜集,得以传世。金毓黻专门为王尔烈编纂的《瑶峰集》也被列入《辽海丛书》之中。

54岁时,王尔烈被派遣到陕西道监察御史,负责稽查满清王朝在该地的铸币情况,并处理一些陕西的刑事案件。

乾隆五十三年,时年61岁的王尔烈被调回京师,担任顺天府(今北京)丞。

1796年,乾隆皇帝让位给十五皇子嘉亲王颙琰,王尔烈被任命为内阁侍读学士,并受到了乾隆皇帝的恩赐,包括千叟宴、御赐诗、《集古三星图》和如意鸠枝等。

嘉庆四年,王尔烈已经72岁,官至大理寺少卿。由于年事已高,他卸任回到辽东,在盛京掌教沈阳书院。嘉庆六年(1801年),他去世,享年74岁,葬于家乡辽阳县风水沟村的南山山麓。

王尔烈是一位既有文学才华又有政治才能的人物。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对四库全书的贡献使他成为清代文化界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辛勤努力和成就,他的诗歌和著作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王尔烈晚年生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