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济(757年-810年)是唐朝藩镇割据时期的重要人物,出生于幽州(今北京)。他的父亲刘怦原为卢龙节度使朱滔手下的雄武军使,因忠勇义烈而深受军心信任,逐渐得到朱滔的信任和重用。刘怦累官至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御史大夫、卢龙节度副大使、管内营田观察、押奚契丹、经略卢龙军使。
朱滔去世后,刘怦被传位为卢龙节度使。然而,贞元元年九月,刘怦因病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兵部尚书,而军中则拥立刘济继位,成为新任的卢龙节度使。
刘济在任期间忠于朝廷,努力维护边疆安定。他积极参与军事行动,加强军队建设,提高战斗力。他还注重农田开发和管理,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刘济的统治得到了军民的支持和赞誉。
刘济的事迹被记载在《刘济传》一书中,这是关于他的重要文献资料。然而,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细节并未提及。
刘济的早年经历非常不平凡。他是刘怦的长子,出生时难产,侍者初见他时吓得惊慌失措。然而,刘济长大后展现出非凡的聪明才智,深得父亲的喜爱。他在官场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最终升至御史中丞和卢龙行军司马的职位。
当时,刘济所在的卢龙是幽州北部边境的治所,经常受到乌桓、鲜卑等族的侵扰。刘济率军出击,大败敌军,深入千余里,俘获众多敌人,使边境得到了安定。由于他对朝廷忠诚,经常进贡,唐德宗对他非常信任,多次晋升他的官职。他先后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司徒和侍中等职位。
元和初年,唐宪宗命令各藩镇出兵讨伐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然而,大多数军队都迟疑不前,甚至有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出兵帮助王承宗。刘济派牙将谭忠前去劝说田季安,田季安动摇了一些。刘济召集诸将讨论是否讨伐王承宗,他说:“天子知道我和赵有仇,现在命令我去攻打他,赵肯定会做好准备。攻打和不攻打哪个更有利?”谭忠认为:“燕、赵之间的仇恨天下人都知道。现在天子要攻打赵,您坐拥全燕之甲,一人未到易水,这正好让潞人出卖燕国,向赵国献媚,对您来说是失败,对上面来说也是失败。这样燕国就失去了忠义之心,变得私心重,赵国人民也看不到您的德行,只会听到一些恶意的传言。请您深思!”刘济同意了谭忠的观点,决定出兵讨伐王承宗,并下令军中:“五日内全部出发,迟到者将被处死!”
刘济率领七万大军出发,攻克了饶阳和束鹿,生擒了三百多人,斩首一千多级,将俘虏献给了朝廷。唐宪宗特别表彰了他,并命令他继续进军。刘济率军攻打瀛州,多次攻克乐寿、博陆、安平等县,取得了许多战果。然而,就在这时,刘济突然生病了,朝廷也赦免了王承宗。于是,刘济率军回到了自己的驻地,因功拜兼中书令。他在卢龙镇守了二十多年,深得军心。然而,他的诸子之间却不和睦,最终导致了家庭的不幸。刘济的长子刘绲担任副大使,负责幽州的事务,次子刘总则成为瀛州刺史兼行营都知兵马使,率军驻扎在饶阳。刘济生病后,性情凶暴的刘总与判官唐弘实、孔目官成国宝等人密谋篡位。他们派人假扮成朝廷使者,在街上大声宣布:“朝廷因为相公无功而解除了他的副大使职务,任命他为节度使。”第二天,他们又宣布:“朝廷已经任命了新的副大使。”这样一来,刘济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
刘济的一生经历了许多风波,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朝廷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使他成为唐朝的重要人物。然而,他的家庭问题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刘济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他的个人能力,还取决于他的家庭和团队的和谐。只有在家庭和团队的支持下,一个人才能真正取得长久的成功。
刘济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