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据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被杜甫和王维称为“薛璩”。他出生在唐朝河东宝鼎(今山西万荣县),是河东望族薛氏的一员。根据《旧唐书·薛播传》,薛据的兄弟薛播和薛揔也都是才子,他们在开元和天宝年间都考中了进士,并且连续多次中科名,享有盛名。薛据在兄弟中排行第三,因此当时人们称他为薛三。
有些书籍中记载薛据是荆南人(也有一种说法是河中宝鼎人),但根据《旧唐书·薛播传》和当时的韩愈、常袬等人的记载,都明确指出他是河东人。岑参还有一首诗《进薛播擢第归河东》,也证实了薛据的出生地是河东。薛据晚年居住在荆州,杜甫的诗中多次提及他,如《别崔潩因寄薛据孟云卿》中写道:“荆州过薛孟,为报欲论诗。”有人将薛据误认为是荆南人,可能是因为读杜甫的诗而产生了误解。
薛据,唐代开元时期的文人,被誉为古调科第一人。他自认为才名出众,参选吏部,希望被授予万年县录事的职务。吏曹请示执政,执政同意了他的请求。然而,其他流外官员却对此表示不满,他们认为赤县录事本应该是他们的职位,不应该被进士夺走。因此,薛据的职位被取消了。他只好改任永乐县主簿,后来又调到涉县担任令。
关于薛据在开元和天宝时期的行迹,现在已经很难确切考证了。但从他的诗中可以得知,他曾经游历过齐鲁、梁宋和吴越等地。天宝十一年,薛据和杜甫、高适、岑参、储光羲等人一起登上了长安慈恩寺塔。他们每个人都写了一首诗,只有薛据的诗至今未见。从高适和储光羲的诗中可以得知,当时薛据曾在长安担任大理司直的职务。乾元二年,薛据被任命为太子司议郎。这一年,杜甫在秦州,写下了《秦州见敕目薛三据授司议郎……》的诗。杜甫的诗中记载了安史之乱后,薛据曾经陷入叛军之手,被困在洛阳,还遭到了谗言的陷害。直到唐军收复长安后,他仍然受到了冤屈,没有被任用。
从肃宗上元二年到代宗广德元年,薛据曾担任祠部员外郎,后来又成为水部郎中。大历初,他还在水部担任郎中。之后,他曾经滞留在荆州,杜甫在《寄薛三郎中据》中写道:“子尚客荆州,我亦滞江滨。”《唐才子传》中说薛据“初好栖遁,居高炼药。晚岁置别业终南山下老焉。”薛据的诗中也自称“弱年好栖隐,炼药在岩窟。”关于他晚年居住在何山炼药的事情已经无从得知,只知道他在担任水部郎中没多久后,在大历三、四年去世。
薛据为人骨鲠有气魄,但一生多坎坷,仕途不得意。因此,在他的《古兴》诗中,他写道:“投珠恐见疑,抱玉但垂泣。道在君不举,功成叹何及。”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怨愤。尽管他在仕途上不得意,但在当时,薛据的诗名却非常响亮。《封氏闻见记》中说:“开元中河东薛据自恃才名。”当时薛据大约30多岁。《唐才子传》中说薛据“造句往往追凌鲍、谢。”在盛唐诗坛上,薛据与杜甫、王维、岑参、刘长卿、高适等著名诗人交往,受到了他们的推崇和尊敬。杜甫称赞薛据:“赋诗宾客间,挥洒动八垠。乃知盖代手,才力老益神。”他还赞美他的文采:“文
薛据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