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琬

解琬(?-718年),魏州元城(今河北大名)人。乾封元年(666年)应考幽素科考中,调任新政县尉。圣历初年迁任侍御史,安抚乌质勒及十姓部落,因功升任御史中丞,兼北庭都护、西域安抚使。景龙年间,迁任御史大夫,兼朔方行军大总管。景云二年(711年),再次升任朔方军大总管,改任右武卫大将军,兼检校晋州刺史、济南县男。开元五年(717年)八十多岁时任同州刺史,次年(718年)去世。

根据以上内容整理补充,解琬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官员和将领。他出生于魏州元城(今河北大名),具体的出生年份不详。在乾封元年(666年),他应考幽素科考中,并被调任为新政县尉。之后,他在圣历初年被任命为侍御史,并负责安抚乌质勒及十姓部落。由于他的功绩,他被提升为御史中丞,并兼任北庭都护和西域安抚使。

在景龙年间,解琬被任命为御史大夫,并兼任朔方行军大总管。景云二年(711年),他再次晋升为朔方军大总管,并改任右武卫大将军,同时兼任检校晋州刺史和济南县男。到了开元五年(717年),解琬已经年过八十,他被任命为同州刺史。然而,次年(718年),解琬去世。

解琬在唐朝期间担任多个重要职位,包括御史中丞、御史大夫、朔方行军大总管和右武卫大将军等。他在安抚边境地区和处理军事事务方面表现出色,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贡献。他的死亡年份为718年。

人物生平

解琬,是唐朝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他出生在魏州元城(今河北大名),在乾封元年(666年)应考幽素科考中成功,被调任为新政县尉。由于他在成都县丞的职位上表现出色,被提升为监察御史,但因为亲属去世而被免职。武则天考虑到解琬对边界事务的熟悉,急令他前往西部边界安抚羌夷。然而,解琬请求守满丧制,武后赞同了他的请求。在服丧期满后,他被命令前往边地。

在担任侍御史期间,解琬安抚了乌质勒和十姓部落,因功被提升为御史中丞,并兼任北庭都护和西域安抚使。他与郭元振关系友好,但遭到宗楚客的厌恶,被降职为沧州刺史。然而,解琬注重大局,受到州人的认可。

在景龙年间,解琬被任命为御史大夫,兼任朔方行军大总管。他在边界驻守了二十年,大部分时间都致力于农业和军事训练,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番人和汉人都能够安居乐业。在景云二年(711年),他再次被提升为朔方军大总管,并派遣官员张冠宗、韦景骏和于处忠核定三城兵,成功减省守兵达到十万人。他还被任命为右武卫大将军,兼任晋州刺史和济南县男。

由于年老,解琬请求退休。尽管朝廷还未答复,他还是离开了职位。朝廷下诏允许他以金紫光禄大夫的身份退休,并提供全部俸禄,并颁发玺书慰问。然而,正当他准备退休时,吐蕃再次骚扰边境,朝廷再次征召他,任命他为左散骑常侍,并下诏让他与吐蕃划定边界,安抚十姓降户。解琬建议朝廷调动十万兵驻守秦、渭一带,以防止吐蕃的阴谋。果然,在那年冬天,吐蕃军队入侵,但被秦、渭守兵击退。不久之后,解琬再次请求退休,但朝廷没有同意,而是将他调任为太子宾客。在开元五年(717年),他八十多岁时,担任同州刺史,次年(718年)去世。

解琬是一位忠诚而有才干的官员,他在安抚羌夷和防御吐蕃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政绩和为人受到了朝廷和州人的赞赏。他的一生充满了边疆的戍守和安抚,展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 解琬人物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