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瓘(1057-1124年),字莹中,号了斋,沙县城西劝忠坊人。他在宋元丰二年(1079年)中了探花,后被任命为湖州掌书记。他历任礼部贡院检点官、越州、温州通判、左司谏等职。
陈瓘为人谦和,不争财物,喜欢闲居矜庄自持,不苟言谈。他通《易经》,在书法方面造诣也颇深。他的真迹传世唯有《仲冬严寒帖》。李纲评价他的书法说:“了翁书法,不循古人格辙,自有一种风味。观其书,可以知气节之劲也。”邓肃说:“开卷凛然,铜筋铁骨,洗空千古,侧眉之态,盖鲁公之后一人而已。”明代的陶宗仪说:“精劲萧散,有《兰亭》典型”。从这些评价来看,陈瓘的书法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可以说是高妙的。
关于陈瓘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日期,文中没有提及。
为依据,盲目批评他人。”徽宗对陈瓘的言论深表赞同,并且采纳了他的建议,开始着手整顿朝政,消除朋党之争。
陈瓘在左司谏的职位上,秉公执法,不畏权贵。他多次上书劝谏徽宗,要求他放弃奢华的生活,关注国家大事。他指出朝廷内外官员贪污腐败,百姓生活困苦,需要改革。他建议徽宗减少宫廷的浪费,将节省下来的钱财用于改善民生。他还主张加强军队的训练,提高国家的军事实力。他的建议得到了徽宗的重视,徽宗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力图挽救国家的危机。
然而,陈瓘的改革主张引起了一些权贵的不满。他们认为陈瓘的建议过于激进,会动摇他们的利益。于是,他们开始对陈瓘进行打压,诬陷他与异已勾结,企图将他贬斥出朝廷。陈瓘虽然知道自己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他并没有退缩。他继续坚持自己的立场,为国家的改革事业奋斗到底。
最终,陈瓘的坚持和努力得到了回报。徽宗在他的建议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国家逐渐走上了正轨。陈瓘也因为他的才华和勇气,得到了徽宗的赏识和重用。他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成为徽宗身边的重要谏官。
陈瓘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为国家的利益而奋斗。他的事迹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坚持正义和公正,才能真正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压力,我们都应该像陈瓘一样,勇敢地站出来,为正义而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陈瓘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