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汝鐩(1172-1246),字明翁,号野谷,出生于袁州(今江西宜春),是宋太宗的八世孙。他在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中进士,成为一名官员。他的祖父是官职为少师的赵不倦,父亲是户部尚书赵善坚,他的家世非常显赫。
赵汝鐩在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被任命为郴州知州,他两次成功击退了敌贼的侵扰,并俘获了许多敌人。四年(1231年),他被调任为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后来又改任湖南宪漕、广南东路转运使、安吉州知州和江东提刑。最后,他被召为刑部郎官。
理宗淳祐五年(1245年),赵汝鐩被任命为温州知州,但因为劳累过度而生病。次年六月辛未,他在任上去世,享年七十五岁。他被追赠为积阶中大夫,食邑三百户。三年后,他的遗体被迁回袁州故里安葬。
赵汝鐩是江湖诗派的一员,他的诗集《野谷诗稿》流传至今,保存了近三百首诗作,他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
赵汝鐩,字明翁,号野谷,出生于宋朝,是宋宗室的后裔。他的家世显赫,父亲是户部尚书,娶了忠文公孙女。赵汝鐩自幼聪明,曾跟随吕成公学习,并能背诵所学之物。他在宁宗嘉泰二年考中进士,开始担任一些官职,如东阳主簿、崇陵桥道顿递官、诸暨主簿等。后来他进入辛弃疾的幕府任职。
赵汝鐩后来被派往湖南担任刑狱司属官,他奉命率部队平定洞庭盗贼,成功地完成了任务。他还被任命为临川知县,整顿了县吏,赢得了民心。之后,他监督了镇江府的货物贸易,并改任临安通判、诸军审计司军器监主簿。
理宗绍定二年,赵汝鐩被调到郴州担任知州,他两次击退了敌贼的侵扰,并俘获了许多敌人。四年,他被转任为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后来又改任湖南宪漕、广南东路转运使、安吉州知州、江东提刑等职位。他还被召回京城担任刑部郎官。
理宗淳祐五年,赵汝鐩被派往温州担任知州,但因为劳累过度而生病。次年六月,他在任上去世,享年七十五岁。他被追赠为积阶中大夫,食邑三百户。三年后,他的遗体被迁回袁州故里安葬。
赵汝鐩的妻子是庐陵人,她是普州太守全材的女儿。妻子比赵汝鐩早去世了十九年。他们有五个子女,其中三个儿子的官职分别是从事郎、承奉郎和通仕郎,而两个女儿的名字不详。
赵汝鐩性格正直,敢于直言不讳。在辛弃疾的幕府中,他能够从容地规劝性情严峻的辛稼轩。他总体上温和谦逊,经常推荐有才华的人才。他低调谦和,他的别墅在城西五里,亭馆朴素,他常常闭门不出,从未在郡邑中发表过一句言论。有人说,即使是在袁州,有些人在他任职期间从来没有见过他。刘克庄在年幼时与他结交,他们之间的情谊非常深厚,但直到刘克庄白发苍苍时才第一次见到他的诗作。这些都反映了赵汝鐩的为人风格。
赵汝鐩人物生平详情»
赵汝鐩是一位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群贤六十家集·野谷诗藁》为底本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主要反映了当时民生疾苦和风土人情,被誉为江湖诗派中笔力雄放的代表之一。他的诗歌以古体学唐代张籍、王建为榜样,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七古《耕织叹》,描写了耕者不得食、织者不得衣的不合理现象,内容深刻而语言流畅。此外,他还写了五古《憩农家》,细致地描绘了农家的日常生活情景,风格朴实而细腻。在南宋时期,有很多诗人都写过这类民生和风俗题材的诗歌,但赵汝鐩是其中写得最多、最好的一位。他的五言律诗尤其出色,尤其擅长描写旅途的感受,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
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不同的是,赵汝鐩的七言绝句作品并不多见。他的《古别离》一诗中有句:“嫁狗逐狗鸡逐鸡,耿耿不寐展转思。” 这句诗后来被改为今天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他经常将口语化的散文句子用在五言律诗中,比如“望见人家了,犹须转一坳”“村妇抱儿子,笼边教唤鸡”等,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颇具创新,但韵味稍逊。他的古诗《泛洞庭》描写了舟行途中突遇洪水暴涨,风浪迭起的景象:“巨浪声洪钟,合力撞舟尾,一撞心一摺,通夕不知几”,“危命脱针孔,再生自今始”,这些描写具有逼真、简洁明了的特点。
在南宋中后期的诗坛上,赵汝鐩的诗歌成就虽然无法与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等大家相媲美,但却胜过了许多其他作家。综观他的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他无疑是一位有着卓越成就的诗人,应该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赵汝鐩文学创作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