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望(1102-1170)是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名家,字瞻叔。他出生于南宋襄阳谷城(今湖北省谷城县),后来迁居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他的父亲王纲是徽州通判,因反对金人立卖国求荣的张邦昌为君而受到时人的敬重。
王之望于绍兴八年(1138年)中进士,成为南宋高宗、孝宗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作品包括《汉滨集》、《奏议》、《经解》等,这些作品至今仍广为流传。
然而,王之望在乾道六年(1170年)逝世于临海。他的诗歌和书法作品留下了他卓越的艺术才华和文化贡献,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之望,字少傅,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早年以父亲的荫泽,进入官府任职。在绍兴三年,他被任命为台州支盐仓的官员,全家迁居台州。绍兴八年,他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处州教授,后来升任为太学录、博士。绍兴十八年,他被派往荆门军任职,负责荆湖南茶盐事务,后来又被调到潼川府路担任转运判官。绍兴三十年,他被任命为成都府路计度转运副使,负责四川茶马事务。他还担任太府少卿,负责管理四川的财政、军事和粮食。后来,他被任命为川、陕宣谕使,但因为兵败而被调到江州太平兴国宫担任修撰。不久后,他又被任命为江淮都督府参赞军事。隆兴元年,孝宗即位后,他被任命为户部侍郎和江淮都督府参赞军事,并兼任直学士院。他还担任吏部侍郎、通问使和右谏议大夫。孝宗隆兴二年,他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并兼任同知枢密院事。后来,他被罢免为端明殿学士,但继续担任江州太平兴国宫的提举。孝宗乾道元年,他被任命为福州、福建路的安抚使,并加封资政殿大学士。他还被调到温州任职,但不久后又被罢免。王之望不仅在文学方面有才华,还是一位词学大家。他的词作如《菩萨蛮》和《鹧鸪天》等广受欢迎。他的词章写作风格豪放宏博,内容切合实际。他的词作被人们广为传诵,享誉海内。王之望的生平事迹可以在《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八九》、焦竑的《国史经籍志》、《宋史·卷三七二·王之望传》、《建炎以来系要录》和《史乘笔记》等著作中找到。南宋孝宗乾道六年冬,王之望因病在台州去世,享年68岁,被追谥为敏肃。他著有《汉滨集》、《奏议》、《经解》等著作,但现在已经散佚。 王之望生平详情»
王之望是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学者。他的墓志于2000年被发现,现存于临海博物馆东湖石刻碑林。这块墓志高96.5厘米,宽72厘米,厚8厘米,题为“宋故资政殿大学士左太中大夫襄阳县开国伯、食邑八百户、食实封二百户致仕,赠左宣奉大夫王公墓志”。墓志采用楷书写成,共有41行,每行59字,还刻有一行勒名。
根据墓志的内容,我们了解到王之望的父亲是南宋时期的少傅,他通过父亲的关系得到了官职,成为了一名将仕郎。绍兴三年(1133年),他被任命为台州支盐仓的监督,因为家庭所在地临海靠近台州。绍兴八年(1138年),他考取了进士,成为了处州的教授,并进入太学录,后来又升为博士。不久之后,他被任命为荆门军的知军,负责湖南茶盐的管理,后来又被调到潼川府路担任转运判官,之后又改任成都府路的计度转运副使,并负责四川茶马的管理。他还曾担任太府少卿,负责管理四川的财政。后来,他被任命为户部侍郎,充当川、陕宣谕使。然而,由于德顺兵败,他被调任为集英殿修撰,并负责江州太平兴国宫的管理。不久之后,他又被任命为户部侍郎、江淮都督府参赞军事。之后,他还兼任直学士院的职务,并被提升为吏部侍郎、通问使,随后又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他还担任参知政事和同知枢密院事。最后,他被罢免为端明殿学士,并再次被任命为江州太平兴国宫的管理者。乾道元年(1165年),他被任命为福州、福建路的安抚使,并被授予资政殿大学士的称号,后来又被调任到温州。乾道六年(1170年),他在临海去世。他的著作有《汉滨集》、《奏议》、《经解》等,流传至今。
王之望在历史上受到了不同的评价。然而,这块墓志的发现为研究王之望的生平提供了新的可靠资料。通过墓志,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他的官职晋升和政治生涯,以及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这对于研究南宋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墓志的发现为我们揭示了王之望的一生,使我们对他的贡献和地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王之望墓碑出土详情»